安史之乱子弑父给人的启示

上梁不正下梁歪,前不正则后必患,安史之乱可鉴。是故,正则方成。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唐玄宗时期。说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军叛乱的事。不知道因为什么,人们忽视“安史之乱子弑父给人的启示”,却不仅文人墨客,就是民间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只是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比如,有荔枝带露跑死马的故事(为了杨贵妃吃到新鲜的,建立一些专门传转送荔枝的驿站);有华清池里拥美人的故事(为了杨贵妃的享受,唐玄宗在骊山修建了华清池);有马嵬(wéi)驿兵变,杨贵妃魂消玉损的故事.

据说当年安禄山造反,长驱直入。大将哥翰二十万大军兵败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皇子皇孙,在陈玄礼和禁卫军的保护下,仓皇逃离长安。对他们来说,一路逃窜,自然是苦不堪言。

当逃到今陕西省兴平县西“马嵬驿”时。随行的将士们又饥又疲劳,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了,弄得到处流亡,吃尽辛苦,他们认定杨贵妃是妖精,一气之下杀了杨贵妃的哥哥,当朝宰相杨国安,并围攻了唐玄宗的驿馆,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自然是舍不得杀杨贵妃,高力士进言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将士们的气愤,留下杨贵妃将士们怕她日后报复。请陛下,慎重考虑,如果将士们气愤平息了,心安了,您也就平安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唐玄宗无奈,叫高力士用带子把杨贵妃勒死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儿子很快登上龙位,成了皇帝,而唐玄宗忧郁成疾命赴黄泉。

还有许多传说,如“贵妃醉酒“的故事等。无疑,唐玄宗与杨贵妃,是个爱情悲剧,但是,更重要、更令人深思的应该是唐玄宗的失败的原因?

在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的重大事件,其间发产生了“子弑父”这与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观念背道而驰的事情,虽然安史之乱作为史料被记入史书,作为文化被编成戏曲,又搬上银屏。但是,这一段史事至今,也未赶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那么普及,那么深入民间。唐玄宗的过失,古今有诸多评说,但是,在安史之乱中“子弑父”,虽能给人们重要的启示,却未见专论。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东北一带的杂胡。李林甫出于自己独专朝柄的私利,建议唐玄宗任命寒人蕃将镇守边境,安禄山遂得一身兼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史,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专事对付奚、契丹等族。史思明也官至知平鲁军事。

安禄山经过多年策划和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在范阳发动叛乱。安禄山攻下洛阳后,自行称帝,国号“燕”,并分兵西攻关中。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往成都,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李亨派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平定叛乱;一方面敦促李承寀借来纥兵,以增强军事力量。

战争期间,安史集团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后来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最后,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史思明。763年正月叛军被平定,史朝义自缢。安禄山和史思明,被亲子所杀,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悲剧和不幸,那么,为什么子弑父这反人伦的悲惨事情会落在他们头上呢?它启示人们什么?

第一,和平中,他们发动战争,民受苦,必不得民心,此为行所非正义。把儿子带入非正义之中,子何来正义。此为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使得下梁也歪了。

第二,父行非正义心必不正,不正自邪恶。父带子行非正义,子心必不正,子心不正子心自邪恶。

安史之乱子弑父告诉世人:正者,善者得世人拥戴和敬仰,邪者恶者,不仅遭到世人唾弃,而且已无人性可言,没有好下场。

因此,人间正道、善举为做人之道。要时刻告诫自己,为了后人为了自己一定要正言、正行、正意、正气、正念、正觉,给子孙好做个榜样,写好自己的人生历史。

作者:方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史之乱子弑父给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