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读后心得

金句:

历史上不只一次出现改变世界的新科技,铁道、电报、电话、汽车、飞机、电视,他们都使事务的连结变得更快速,但其中有多少新科技令投资人致富?

短期而言,市场是个投票机;长期来看,则是个体重计。

到头来体重是最重要的,但在短期内选票也很重要,只不过股市的投票并不民主,更糟的是,投票资格不需要经过检定。

道琼工业指数,1964/12/31 874,12,1981/12/31 875,00。

在这十七年间,经济规模增长了五倍,财星五百大企业的销售额也增长了五倍多,而股市则在原地踏步。

投资就是延后消费,先拿出钱以便日后回收。投资只要问两件事,一是可以回收多少,二是何时可以回收。

利率就是"何时"的代价。利率对金融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当利率变动时,房屋、股票、债券等所有金融资产的价值随之波动,就好像鸟的价格会上下波动。

1990年大牛市,这段期间企业获利成长赶不上前期,林中的鸟却更贵,原因是利率低,几乎没人想持有现金,也就是手中的一鸟,投资人愿为林中的二鸟支付前所未闻的高价。巴菲特曾这为贪婪因素。

只有三种情况能让股市保持每年10%以上的涨幅。第一是利率下跌,而且维持在历史低点。第二是相对于员工、政府和其他人,投资人分享的经济大饼比例超过历来的高水准。第三就是经济已高于正常的速度成长。

创新也许能使世界推离贫困,但历史显示投资创新事务的人,事后并不开心。

这里总共有两千家的汽车公司。汽车也许是二十世纪前半最重要的创新。但是这两千家公司,到最近几年只有三家留下来。

有时候找出输家比较容易。在那种时候,你该做的是放空马匹。

美国马匹数量,1900年1,700万匹,1998年500万匹。

从1919年到1939年,美国大约有两百家飞机公司。截至数年前,在飞机工业上的所有股票投资,利润是零。

鼓吹新事业总是简单,因为新产业很容易推,叫人投资一班用品就难多了。神秘难懂的产品很好宣传,特别日亏钱的东西,因为没有参考数字。

新的典范并不存在,到头来股市的价值只能反映经济的产值。

不能以股价最近几年的快速上涨来推断未来。

电脑和网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存在打败传统产业的说法,顶多能改善生产方式。

巴菲特和孟格都认为商业是引人入胜的谜题,乐于终其一生寻求解答。两人都认为理性和诚实是最高美德,而冲动和自欺是犯错的主因。

巴菲特打开电视收看CNBC,但调成静音,然后拿起一堆报纸,一边留意萤幕,一边翻看桌上一叠刊物:美国银行家、编辑与出版、广播、饮料文摘、今日家具、贝斯特保险评论、纽约客、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纽约观察家,还有他欣赏的作者所写的股票和债券通讯。

然后他阅读波克夏旗下事业以传真、邮寄、电子邮件寄送过来的各种月报、周报、日报,而旗下事业名单逐年增长。

有空时,他就阅读数百家他尚未购买的公司股票,一方面是出于兴趣,一方面是以备不时之需。

他一周要上网打十二小时桥牌。

影响人们形式的一大因素,在于他们拿的是一张内在成绩单还是外在成绩单。能安于内在成绩单,对你有好处。

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时学到的教训:1.不要老是想着买入时的股价。 2.不要不经思索就急着赚小钱。 3.除非很有把握,否则不要为别人的钱负责。

一定要在事先了解交易的条件。

价值投资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很可能看法背离价值,持续好几年,那我坚持的住吗?

股票净值大于市值其实没什么用,除非清算企业。

每天清晨给自己一小时,从事建筑案和房地产交易。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当自己的客户,也为其他人工作,每天卖给自己一个小时。

几乎所有他遇见的人都因为他的关心而高兴感动,但即使是对最亲近的朋友,苏珊也不诉说自己的烦恼。

美国运通替企业货物担保出事情时,巴菲特发现顾客依然使用他的产品,所以决定趁股价下跌时买入。

巴菲特最会的是经营公司,他买入尽可能多的股份,成为董事会一员,干预公司治理。除非这家公司很赚钱,他就不管。

巴菲特谈判非常强硬,他发现对方有退后空间时,会不断进逼,向下出价;他不会因为太想买到某股票而提高出价。

经营零售业就像经营餐饮业,是一场费力的马拉松,随时会有新竞争对手加入,使出浑身解数要超越你。每当有一家安装电梯,其他家都必须跟进。只要有一家将橱窗摆设升级,或买新收银机,其他家也必须跟进。

科技股没有安全边际。

公司管理阶层也很重要。

如果无法降低风险,就放过可能到手的财富。

零售业是非常难做的生意,每家营运很久的连锁企业最后都陷入麻烦,而且很难解决。二十年来首屈一指的零售商,在下一个二十年不一定还是第一。

市场先生在任何时间点对股价的影响,都与股票的内在价值无关。

股票价格即使好几年没有变化,但内在价值可能不同,关注内在价值而不是股价。

巴菲特买GEICO时,已经观察他二十年了。

员工领薪水做工作,要领分红或更高薪水,必须有超额付出。

水牛城日报原来亏损严重,但成为该地区唯一一家报纸后,获利就往上飙升。

巴菲特的手法:先评估投资的内在价值、降低风险、运用安全边际原则收购、集中投资、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并让这些投资以利滚利,不断复合成长。

巴菲特的管理秘诀是,找到像自己一样不停工作,并一心追求完美的人,接下来除了给予鼓励,关心、称赞他们,以及偶尔运用卡内基的其他技巧之外,就不再多管,而多数经理人也情愿如此。

不管价格高低,不要卖出优良企业的股票。

巴菲特尽管同情员工,但不会多给他们薪水。

不要参与举债过高的活动,一有风吹草动就玩了。那怕企业是为了举债投资、收购、扩大生产等等都是一样。

巴菲特认为背了一身债,毫无现今积蓄是大错误,他从未在任何一笔支出中有超过25%是借来的。

巴菲特在谈到钱时界线分明,不会因为人情、情绪而动摇。就算是他小孩倒楣后,缺钱找他借钱他也不借。

市场部会永远是有效率的,永远会有失控的时候,永远有因为情绪而过度反应,只是情况越来越少见而已。

只看财务报表资讯太少,要了解经营者,了解公司业务,了解竞争壁垒。

把风险定义在波动性是在鬼扯,风险定义应该是赔钱,规避风险是不要赔钱。如果可以持有一项资产很多年,就无须理会短期波动(涨很多);但靠融资来投资的人,就没有这种余裕了。借来的钱有成本,还有还款期限;因此可能无法撑到短期波动平息后才出场,必须认赔杀出。如果借钱投资而股票大涨的话,投资人会认为是自己聪明,忽略自己承担了很大风险。

巴菲特喜欢套利交易,放空并购者的股票,同时买进目标公司的股票。

只有在华尔街,才会有人开着劳斯莱斯去请地铁族提供建议。

只要遇到苦无投资机会的干旱期,巴菲特对赚钱的渴望就换战胜原则;而每当这时候,他就会有麻烦。

投资所罗门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巴菲特完全无法掌控该公司的问题。

巴菲特不知道哪家公司会变成英特尔或微软,哪家会破产。他绝不会弃守安全边际,许多科技公司的生命周期很短暂。

那些老是在预告市场走势的人,十有八九讲错;但只要对一次,他们就成名了,没人会记得他之前错多少次。

股票代表的是背后的公司。

波克夏资金用来收购整家企业。

巴菲特曾经好几年投资绩效输给科技股,但他还是坚持原则。

推动未来经济发展,改变世界的是新科技;但是我不知道是哪些新科技,也不知道是哪家公司。

财富是一本有权要求人做事的支票簿。

根据过去的还款资料,来分析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但借贷环境不断在改变,历史资料可靠性越来越低。

巴菲特很少投资海外市场,因为海外资讯不透明,法令、监管也落后,而且他不懂。

巴菲特不善于用极低的价格去买别人想要的东西,而是买别人不要的。他不善于找便宜货,而是在多年的经营后,使价格相对于买进时显得太便宜。

巴菲特看跌美元,觉得负债太高。

股票是长期持有的东西,股价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上涨,不容易犯错。买太高或卖太低是可能凡下的错误,要避免如此,买便宜的指数型基金,然后长期持有。

如果裹在正确的雪球里,他一定会继续滚动下去。不只是投资,对世界的了解和结交的朋友也是一样。

心得:

看完雪球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名人也和一般人一样,同样不擅长处理感情问题,遇到就逃避;同样好为人师;同样老婆会出轨;同样喜欢许多异性;同样异常吝啬。不同的是巴菲特异常专注,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公司、研究财报,本身他也聪明;对钱非常看重,觉得今天的十块钱会是以后的一万块。

而他老婆苏珊,红颜知己葛兰姆;恐怕都是没自信的人,不敢表达自己,喜欢照顾别人来获得成就。

巴菲特的股市神话,早期恐怕是运气加上研究别人忽略的数字,发现被低估的价值。后期靠的是运气加上经营公司,他投资的许多公司有问题,经过他和他团队管理后,再挑选有能力、爱工作、分红又少的经理人来管理,才让公司股票翻倍。成功的案例像是喜事糖果、布太太家具店、珠宝店、美国运通等等,原来经理人就很优秀,就不插手,只口头鼓励。而问题公司也一大堆,吉列刮胡刀刚买时有问题,后来公司自行解决了;报纸业和保险公司很多家买来后都有问题,靠运气或靠经营好不容易解决了;也有失败案例向波克夏纺织厂、蓝筹点券、证券公司等等,有几家当初是为了占便宜进入的,还好亏损数量不多。

真要说雪球有什么投资新观点,没有。以前买的介绍巴菲特投资方法的书讲得很多了,尤其他媳妇写的比较接近巴菲特想法;其他记者写的都是外行人的描述,看似相同,出发点就不一样了。普通人误会更深,以为价值投资是买定之后不要卖;其实应该事先挑有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买定之后不要随便卖,除非他的优势消失了。

巴菲特喜欢有长期竞争优势的股票,这是公司品牌、消费者习惯形成的;也喜欢独占事业,区域内只有那一家公司;有机会就利用并购案套利赚钱,这种钱大致上很安全。而科技股不知道哪一家有优势,哪一家很快失去优势,而且长期不确定性非常高,所以巴菲特不碰。

至于他宣传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最重要,被爱包围是最幸福的事情等等,正确但是老生常谈,没什么特别的,显现不出他的"伟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雪球"读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