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巨头们的“专属领地”

文/孟永辉


对于产业互联网的理解,很多人依然还停留在流量的层面上,他们眼中的产业互联网只不过是玩家们获取B端流量的一种营销噱头而已。


这种理解的错误,最终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离了正途,某种程度上,产业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获取流量的手段,而不再是改造产业的一种新形式。


很显然,这种以流量的视角来审视产业互联网的做法,同马化腾口中的产业互联网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按照马化腾的讲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是一个深度改造行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扮演的已经不再是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的主导角色,而是更多地扮演的是一种基础设施的角色,真正改造产业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给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来完成。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恰恰是颠倒了过来,互联网技术扮演的更多的是改造的角色,而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却仅仅只是变成了一种噱头和营销手段,以此来区分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


很显然,这种以消费互联网的逻辑来落地和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做法,会将产业互联网带向相反的方向。


事实已经表明,尽管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业已经过了数年,但是,我们却丝毫没有看到类似移动互联网式的茁壮生长,甚至有些时候还有凋零的迹象。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去正视产业互联网本身,不愿意去啃产业互联网的硬骨头,而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看成是一种营销噱头和概念。


当产业互联网无法给他们带来预想之中的流量和收益的时候,他们便会转而寻找新的营销方式和手段。


对于一些小型玩家来讲,的确在遵循着这样一种脉络发展。


然而,对于以腾讯、阿里、京东为代表的头部科技巨头们来讲,他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理解显然要比小型玩家们要更深,更加长远。


无论是在新技术的研发,还是在新模式的探索上,以腾讯、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始终都保持了足够强大的战略定力,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和推动,产业互联网才有了落地的可能性,并且逐渐开始开花结果。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它需要强大的资源和能量。


如果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看成是一种造富的手段,或许,有些玩家选错了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业互联网其实已经变成了头部玩家们的游戏,对于中小型的玩家来讲,只能选择成为头部玩家生态系统里的一份子。


之所以会有如此判断,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新技术的成熟和完善是一个长期且繁复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伴随着产业互联网而来的是新技术时代的来临,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取代互联网技术成为新的驱动技术。


然而,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经历了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一样,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同样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中小型的玩家们来讲,虽然他们确切地知道,新技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扮演的角色,但是,受困于资金和研发等方面的影响,很难让他们能够在新技术上面取得突破。


看看大数据战场,看看区块链战场,看看人工智能战场的状况,我们就可以窥探到一丝端倪。


在这些领域,其实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玩家,但是,这些不同类型的玩家几乎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要么,成为了头部巨头生态体系下的一份子,要么,活得非常艰难。


为什么?


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新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且繁复的过程。


对于一些中小型的玩家们来讲,他们是抵抗不住这种长期且艰难的发展方式的折腾的。


尽管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选择与头部巨头们合作,以确保可以继续留在战场上。


另外,对于以腾讯、阿里、京东为代表的头部玩家们来讲,他们的新技术研发的能力显然也是非常强大的,这种状态让他们能够确保在新技术的竞争当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即使是新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抵挡住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其次,产业互联网并不仅仅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撮合和中介。


经典的互联网模式其实就是以撮合和中介为主打的,搭建一个平台,然后对产业上下游的B端和C端进行撮合和中介,平台依靠收割流量的方式来实现盈利,几乎是贯穿整个互联网发展始终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不仅诞生了腾讯、阿里、京东这样的头部公司,同样也深度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并不仅仅只是做撮合和中介,而是更加关注的是对于行业的赋能和改造。


对于行业赋能和改造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着产业互联网玩家们的话语权。


一句话,产业互联网考验的是综合战斗力,而不仅仅只是运营和营销方面的能力。


对于中小型的玩家们来讲,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确具有创新性,并且可以在某个小的方面具备领先,但是,产业互联网并不仅仅只是考验精准打击的能力,而是考验的是大兵团,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所以,他们与头部巨头相比显然已经处于弱势。


另外,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玩家们是一个独立于B端和C端之外的存在,扮演的是一个中间商和撮合者的角色。


他们并不关注行业本身是否发生了改变,而是更加关注B端和C端是否在自身的平台上面达成了交易。


于是,想尽一些办法让B端和C端达成交易成为他们的终极追求。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玩家们其实就是行业的一份子,他们会主动参与到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通过自身的深度介入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这就需要与行业本身有深度且密切的联系。


对于中小型的玩家们来讲,他们需要头部玩家的这种深度介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对于头部玩家来讲,中小型玩家其实依然是处于弱势的。


再次,产业互联网并不仅仅只是收割流量红利。


提及消费互联网,资本和流量始终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主要话题,更有甚者,将消费互联网时代看成是一个收割资本和流量红利的存在。


不过,回顾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确看到了它与流量和资本之间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等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资本和流量红利其实是一种见顶了的,我们再去用收割流量和资本红利的思维来看待和发展产业互联网,其实已经是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


在我看来,产业互联网其实是一个收割产业转型升级红利的过程。


可能有人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


很显然,以这种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其实又陷入到了一种流量和资本的怪圈里。


我这里所提到的收割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其实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并不是像,我们以往所看到的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短期且野蛮生长的状态。


前段时间,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新书《价值》引发了热议。我认为,《价值》一书所展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长期主义。


何为长期主义?我认为,长期主义其实就是一个收割产业转型升级红利的过程。


它告诉我们,不能再按照以往逻辑和思维来看待产业互联网了,具体来讲,不能再用消费互联网的视角来看到产业互联网了。


我们不能再去一味地去收割红利了,所有的产业互联网的玩家都应该做好与产业共同成长,长期共存,协同发展的准备。其实,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精髓所在。


对于中小型的玩家们来讲,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其实是赚快钱,活下去,而不是放长线,钓大鱼。对于他们来讲,产业互联网与其说是一种机会,不如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考验。


对于头部的巨头们来讲,他们有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先发优势,即使是产业互联网的早期阶段并不盈利,但是,他们依然可以通过自身的坚持和深度参与,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获得增长价值。


这其实也是高瓴资本之所以可以提出“长期主义”、“价值” 的概念,而其他的投资机构无法上升到这种高度的原因所在。


反观,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其实具备同样的一种发展脉络。即,它们具备中小型玩家们并不具备的高度和综合战斗力。


当马化腾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股跟风浪潮,并且,很多人将“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与马云的“新零售”的概念结合起来看待。


其实,无论是产业互联网,还是新零售,其实都是一次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这是一种与消费互联网完全不同的全新发展逻辑。


然而,很多人却将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弄混淆,甚至还有人用产业互联网之名行消费互联网之实,最终让产业互联网彻底沦为一种概念。


庆幸的是,我们看到依然以腾讯、阿里、京东为代表的头部巨头们领会到了产业互联网的精髓,并且开始用自身的努力去做相关的尝试和布局,最终让产业互联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步调。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人人参与不同,产业互联网的参与其实是需要门槛的。


门槛让那些试图再收割一波流量红利的玩家挡在了门外,最终让产业互联网变成了巨头们的“专属领地”。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业互联网:巨头们的“专属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