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这本书想读了很久,但因为大概知道情节,所以一直没有勇气读。我一直佩服作者余华,这一个个的悲剧写下来,真的不会内伤吗?在我读了前言后,有些话打动了我。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所以《活着》是挑战读者对苦难的承受能力的书,是一个叫福贵的老人,讲述他眼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的故事。

  福贵年轻的时候是“富二代”、“败家子”,吃喝嫖赌,最后把所有家产都输掉。虽然如此,他的家人都给予了他最大的宽容。父亲因为家道中落受打击死去。
  母亲身患重病,福贵去城里请医生时被抓了壮丁,经历战争,辗转回来母亲早已病逝。
  福贵回来后有过一段辛苦但开心的日子,随后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
  善良的儿子有庆在为县长夫人献血时,由于抽血过度而死。
  女儿凤霞因生病成了聋哑人,幸运的是找到了憨厚能干的丈夫二喜,甜蜜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凤霞因为难产死了。
  一直重病缠身的妻子家珍在女儿和儿子都离开的打击下,也离开了人世。
  现在家中只有女婿和外孙,相处很好。但女婿在一次工作中被墙板压死,小外孙则是吃豆子撑死了。
  最后,福贵和他救下的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地活着。

  即使我此刻简短的写下以上这些情节,也已泪目。所以说,这本书就是一个接一个死亡的故事。看完这本书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次想起来都有种胸口被堵住的感觉。想到了《呼兰河传》里的一句话:“逆来的,都顺受了;而顺来的,似乎从来没有过。”

  我们被安排到这世上走一遭,到底是为了什么?
  福贵是幸福的,哪怕年轻荒唐都没有被埋怨和抛弃。父母自不用说,妻子家珍更是被娘家接走又执意回到他身边,生儿育女,无时无刻不在操持着这个家。这其中,肯定有自古以来的三纲五常的观念束缚,但由此也有更稳定的家庭结构,和共同面对困苦的担当,家珍似乎就是这样传统女性的完美代表。福贵和家珍生了一双儿女,都很善良、懂事、勤劳。这是古今多少人求而不得的福气。
  福贵又是痛苦的,目送着爱他的亲人一个个死去,亲手为他们安葬,与其说他活着的时间长,不如说他赎罪的时间长。活着比死去要难,要痛苦。想着近来看到的各种新闻,华山、峨眉跳崖的,学生跳楼的,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决然的去死,也许不是所受的苦难,而是他们从没有感受到那么深切的爱吧。
  这本书让我想到“认命”这个词,承认和接受命运,不管是出于爱或者无奈,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既然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应该用或长或短一生的时间去体验生命本身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