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延续史,其实是一部深刻的骨肉相残血泪史。
文韬武略的唐太宗,脚踏兄弟的尸首登上皇位;武则天在位时,李唐王室成员几乎被残害殆尽;唐中宗二度为帝,熬过了母亲的逼迫,却栽倒在枕边人手里,若不是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当机立断,天下可能改了姓韦;唐玄宗宠信武惠妃,接连杀了三个太子儿子,安史之乱直接动摇了李唐的根基,从此唐朝一路衰退。
在这些血雨腥风风雨飘摇里,有一个人眼光独到,大智若愚,独善其身,一直与政治保持着安全距离,享尽荣华富贵不说,死后还被追赠为皇帝。
是谁这么幸运?他是唐睿宗的儿子、唐玄宗的兄长,宁王李宪。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肃明皇后之子,正宗的嫡长子。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后,唐睿宗欲立太子,因为李成器是嫡长子,又曾是太子,于情于理是不二人选,不过,时任楚王的李隆基是平定韦后之乱的最大功臣,所以他一直举旗不定。
这么一件大事,放到其他人手里,可能拼了命也要争取,众所周知,太子就是日后要做皇帝的那个人,皇帝啊,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打个喷嚏地下都可以跪满一堆人,多威风。但李成器压根没有想过做皇帝,消息一传出来,他想都不想,就主动表态放弃:我无德无能,不做太子。三弟有功,最是理想人选。
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这种事情一向没有什么人会做,可是李成器做得这样自然,又诚恳,自然有他的一番道理。
李成器曾是在刀尖上过日子的人。他六岁做太子;十一岁,武则天正式登基,被降为皇孙;十三岁,武则天杀了他的母亲肃明皇后刘氏,他由皇孙降为寿春郡王;伯父唐中宗即位后,想封他为蔡王,加封四百户,二十六岁的他十分有主见,爬得越高,跌得越重,他不肯受封,依然做他的郡王。父亲唐睿宗登基那年,他三十一岁了,已经经历无限沧桑与风浪。
远的不说,他的祖母武则天对皇室后人痛下杀手,伯父唐中宗被人毒死,堂兄弟四人有三个死于非命,这些惨剧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一想起就害怕。
他前半生战战兢兢,好不容易现在是父亲做了皇帝,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何苦再节外生枝呢?况且朝堂乱了这些年,要收拾那样一个烂摊子不是容易的事情,弟弟比自己劳苦功高,而且能干,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这个烫手山芋送出去才是正经。当时还有姑姑太平公主旁心怀不轨,她是武则天的女儿,想走母亲老路这种想法可吓不了她,骨肉亲情阻拦不了她想登上权力顶峰的欲望。
在性命面前,什么都是浮云。于是,他每日在父亲唐睿宗面前痛哭流涕,声嘶力竭,说得合情合理:“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
他还说,与其让他做太子,不如直接让他去死。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本来唐睿宗就是左右为难,听到他的决心,高兴还来不及,哪里还会反对。当年老祖宗立太子欠缺考虑周全以至兄弟相残血流成河的历史总算不怕重演了,他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可是弟弟李隆基不乐意了,自来都是长兄继位,那时讲究的是忠孝仁义,他可不敢先打破这个传统,虽然,做皇帝这件事对他而言确实很有吸引力。
兄弟俩让来让去,唐睿宗烦了,假意发火,李隆基才没有话说。就这样,李隆基做了太子。唐睿宗做人也不含糊,两头兼顾,对长子加官加封,宋王李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另外加实封三千户,赐五色绸五千段,细马二十匹,奴婢十户,大住宅一区,良田三十顷。李成器得到不少实惠。
李唐立国以来,第一次迎来了这样皆大欢喜的立储局面。识时务者为俊杰,以后李成器在富贵人生路上越走越顺畅。
其实,让位保身这一点,李成器还是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圣历元年,中宗从房陵还朝。皇帝李旦屡次称病不上朝,请求让位给中宗。武则天于是立中宗为皇太子,唐睿宗常常恭俭谦让,终于免祸,保得自己与儿子周全。
而且,唐睿宗教育儿子算是比较成功的。
唐玄宗兄弟五人早年分院同居,号五王宅。后来,唐玄宗继位,在自己原先的住宅兴庆宫四周,赐宅给四位兄弟,府邸相望,环绕于宫,宫中登楼,可闻诸王府乐声。有时候,他召兄弟入宫登楼同乐,有时就亲自上门,总之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兄弟之间友爱,近古无比,彼此亲密无隔阂。听说唐玄宗还曾特制一个大枕头和一床大被子,兄弟五人共同枕盖,以示友悌之好。
像唐玄宗这样爱惜手中的皇帝是很少有的,他的弟弟薛王李业曾因王妃韦氏的弟弟韦宾因事被杖杀而害怕,玄宗就拉着他的手安慰他:吾若有心猜阻兄弟者,天地神明,所共咎罪。 对其他兄弟都如此,更不必说李成器这个谦恭有礼、洁身自爱、不妄交结、不干预朝政的大哥了。
但李成器,真的是能人所不能。他自觉到什么地步?从开始到最后,他一直站在唐玄宗那一边,态度坚决,对唐玄宗有益的事情,凡事好商量,他第一时间就去做,从来没有犹豫过。 当年,太平公主顾忌唐玄宗,三番四次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李成器二话不说接受了蒲州刺史一职,自愿离开长安,以断绝太平公主的念想。
开元四年,唐睿宗薨,唐玄宗的母亲窦德妃被追封昭成皇太后,李成器主动提出改名避讳。于是他成了李宪。唐玄宗见到大哥如此自觉,处处迎合自己,使自己无论做什么都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当然龙颜大悦,封了大哥做宁王,实封加起来五千五百户。五千五百户是什么概念?唐朝的公主一般封五百户,已经丰衣足食。
李宪也没有对不起这五千五百户的封赏。
他好声乐,擅音律,一手笛子吹得出神入化,当然他不会自娱自乐,每日宴请宾客,吃酒作乐、击毽斗鸡,有时到近郊追逐鸟兽,有时在别墅作乐,永不停歇。总之他的府上,乐韵悠扬歌舞升平,从不间断。
李宪的风流蕴藉,其他兄弟都比不上。
他爱惜花卉,每年春天,就在花梢上系上红丝金铃,令园吏在鸟雀来时拉动铃铛以驱之,这个惜花之举引起许多人仿效。
宁王府中,每晚在帐前罗列木雕矮婢,饰以彩绘,各执华灯,自昏达旦,人称灯婢。
李宪风雅,每与宾客言论,先含嚼麝香,方启口发言,香气喷于席上。
作为皇帝的大哥,他当然骄贵,不奢侈点怎么对得住他的身份?不过比起他的弟弟们来,他还算是平常,从来不算出格。
作为被皇帝宠爱的大哥,他努力挥金如土极尽享乐,今朝有酒有朝醉,永远都处于一种“我很忙,我在听歌,我要看舞,有事没事,不要来烦我”的状态。
后来,其他三个兄弟都先后死去,只剩下李宪一个,唐玄宗更加关心老大哥。每年大哥生日,必定亲自到贺,隔三差五的赏这样赐那样,四方进贡之物,只要他觉得好,都不吝与大哥分享。
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唐玄宗都忘不了大哥,甚至,因为之前他与武惠妃的几个儿子都夭折了,后来的儿子李瑁刚出生后就交由大哥抚养。
宁王和宁王妃对李瑁爱如珍玉视为己出,寿王李瑁这一生的风雨都来自生父。
不知道李宪对于唐玄宗看上寿王妃,假意让她出家当道姑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依李宪的性格,也许只能假装看不到。皇帝对自己好是一回事,做哥哥的也要自己省心。寻常兄弟间有些事还需要避讳,更何况那是连续废杀自己三个儿子的皇帝。小心翼翼总是没有错的。在弟弟与义子之间,他也没有为难太久,一年之后,他病死了。
李宪死后,唐玄宗封他为让皇帝,又封宪妃元氏为恭皇后,李宪的儿子不敢接受,唐玄宗不干了,这是他对老大哥最后的敬意,谁敢不从?所以,虽然没有坐过一天龙椅,也没有穿过一次龙袍,虽然他也不会知道,但还是风风光光列了帝王位。
看看李宪的一生,做不做皇帝有什么关系呢?他甚至过得比皇帝还要滋润。
不光李宪的后半生风调雨顺岁岁平安上上大吉,他的十个儿子,都历官封袭,比唐玄宗的多数儿子,结果都好太多了。
不过,也别说他容易,自古以来,废长立少,兄弟相安无事,终身太平,越活越精彩,读遍史书,也不过是他一个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