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有优质“护城河”的公司?

有一次,我把我分析的公司发给西安某私募大咖严老湿,也是我十几年的好友。他看完后点了一句话,到现在都在我脑海里回荡:

“有些公司看似有竞争优势,其实那个优势是伪的,脆弱得很。”

说完他让我多看多研究:“你是没见过什么叫好的。”

严老湿每年看100家公司,但也就投一两家企业,他只投那些护城河又深又宽的企业,而不仅仅是“有条护城河”的企业。

什么是护城河?

在《林北的选股策略》一文中,我一直强调,“好公司”的唯一标准就是有竞争优势,我自己之前做生意也被同质化竞争给吓怕了,“要投资有竞争优势的生意”,这个道理可以说已经刻进我的骨子里。

但问题在于,大多数公司多多少少都有“护城河”,所以有没有优势还是比较好辨别的,难以辨别的是:这条护城河,到底是又深又宽,还只是一条臭水沟?

明显的臭水沟也就罢了,因为这也很容易排除,但最难以辨别的,是那些貌似还行,但其实很容易让竞争对手搭桥通过的护城河。

真相是:优点多多少少都有;真正的优势少之又少。

毕竟,这是一个定性的分析过程,而非定量。定性的分析,太需要经验、眼光,以及一点拿捏的艺术,需要积累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以及书籍和高人的指点。

所以我特地集中读了几本有关竞争优势(护城河)的书,会写大概3篇读书笔记,这是第一篇。

我读的是《巴菲特的护城河》,作者是晨星资本的帕特•多尔西,它和《寻找投资护城河:晨星公司首度解密巴菲特从未公开的选股秘诀》是同一本书,英文原版都是《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

另外,还有一本《投资的护城河 : 晨星公司解密巴菲特股市投资法则》(作者:希瑟·布里林特),讲的都是晨星资本的方法,我也一起看了作为补充,后面这本书的方法论还更强一些。

本文中,护城河和竞争优势是同义词。

什么不是护城河?

刚开始做公司分析时,我们很容易弄混“优点”和真正的“护城河”的区别。优点这东西,任何公司多多少少都有,但称不上护城河。

我们在看年报的时候,经常看到发行人自称“有优秀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管理能力”,拜托,是家公司都会自称有优秀的创新和管理能力。

就算你真的拥有所谓优秀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问题在于,你的竞争对手能不能模仿?如果它努力一下,也获得了优秀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那这个优势就不算优势,顶多算个优点。

最可怕的是,最后大家都有一样的优点,优点就不再是优点了,而是习以为常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内卷”。这样的优点,根本不够“护城河”的资格。

我在做电商品牌的时候,对竞争对手做了一番调研,发现所有人的卖点都是“价格便宜质量好”,如果你便宜我比你便宜,你好我比你更好,这还叫护城河吗?

一家公司,有爆款产品,名气大噪,市场份额很大,团队也很给力,但这就是护城河吗?不是,这只是有优点罢了。看看名噪一时的H姓煎饼果子,D姓牛腩,现在都噤声了。为什么那些曾经火得不行,投资人拿着钱争着进的项目,最后都不行了?他们优点很明显,甚至光环四射,但仔细一看,并不具备护城河。

护城河必须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结构性优势。

只有4种优势才称得上是护城河

它们分别是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

1,无形资产

(1)品牌

显而易见的伪品牌是比较好辨认的,中国缺品牌不缺商标,每天都有人注册商标,然后自称有品牌,但在我看来,他们只是给自己的产品取了个名字——一个别人记不住,没印象,也没什么定价权,只有商家自己自以为是的名字而已。因为我以前做电商零售,对此感悟较深。

但有些品牌确实很有名,但名牌就是护城河吗?

除非这个品牌能提高人们的购买意愿,或者有定价权,才叫护城河。且不说经典的卖肾机iPhone,任天堂的Switch,或者什么热门游戏出来的时候,一抢而空,价格被炒到老高,这就是有护城河的品牌。

可口可乐的本事并不在品牌,因为没有议价权。如果可口可乐比百事可乐贵一倍,也不见得有粉丝依然排队买账。所以,有名气的品牌不是护城河,要能提高购买意愿和有定价权的才是。

IP形象也是品牌,但跟前面说的一样,有的IP形象并不见得让人买账。我看过一家做游戏和动画的公司,要搞“IP全产业化运营”,看到这种就赶紧把股票卖了,因为他的IP,在我看来,一点吸引力都没有,都是自嗨而已。

(2)专利

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一看专利很多,就觉得很牛,但专利不一定是护城河。

同品牌一样,专利如果没有太大的定价权,那么有专利也无济于事。很多厂家喜欢搞外观专利,还煞有介事地不让人用,结果他发现,就算别人都不用,他的东西也卖不好。因为他的“外观设计”不见得讨喜,没有定价权。

即使有真正有价值的专利,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世界上有这么一群律师就是专门找专利权的漏洞的,一旦专利被攻破,护城河也就消失了。所以不要找那种只有一两种专利的,最好专利数量多,种类多的。

当然回到最初的提醒,这些专利不能是自以为是的。

(3)行政许可

这是一种比较强的护城河,想想烟草生意吧。

2,转换成本

你有多久没换号了?为什么不换?

换个号是很简单的事,只要办张卡,把旧卡扔了就行了。但换号背后的转换成本极高:你得打开几千人的通讯录,一个个提醒他们你换号了。还不够,现在的APP都要求绑定手机,无论是打车、支付、吃饭、衣食住行,都绑定了你的手机号。万一,哪个忘了改,下次打开后叫你输入手机验证码怎么办?你还得告诉他,你换号了,然后拍身份证上传,等个好几天……

得,别换了。

林北之前自己做零售的,这一类2C的消费品行业,最不爽的就是转换成本极低。你在逛街的时候,可以从这一家逛到那一家,没有什么成本。尤其在网上,动动手指头,你可以几乎0成本地找到更低价的同款。每次想起这些,我就提醒自己回忆一下,做那种没有门槛,没有护城河的生意,是多么痛苦。而2B的行业,转换成本就比较高,比如半导体材料,一个供应商的认证过程需要2-3年,一旦合作顺手了,基本不爱换,万一换来的新供应商质量有问题怎么办?在汽车、医药等复杂工业体系里,这种优势也很明显。

3,网络效应

一种是显而易见的:就像腾讯,强如阿里搞个来往,也搞不过它。反之亦然,腾讯搞过拍拍,入股了京东,还把京东购物放到微信的“发现”里也不见得有什么加持。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估值高,为什么容易形成巨头,网络效应很明显

还有一种是不那么容易发现的:为什么你用微软?

这也是因为网络效应,当微软成为规则的时候,你用别的操作系统,就有可能装不上软件。如果你不用微软的Office,就没有人愿意跟你传文件,因为不兼容。

4,成本优势

我见过太多中国企业自称“成本优势”了。可惜,打价格战不是本事,真正的成本优势是一种对手难以模仿的结构性优势。如果你的工人和我的工人一样工资都是3000块,你就称不上是什么优势。

(1)流程

可以读一读《蓝海战略》,思考春秋航空的案例。

(2)地理位置

比如临近客户或者就在矿山边上。

再比如,这座城市只有1条步行街,这条步行街上只有1个最好的位置,这里被我占了,其他人就占不了了,本质上这也是一种成本优势,因为这样的公司身处一个利基市场,我占了这个山头,再来的就没肉吃了。

(3)独特的资源

如果产品的原材料要用到一种农作物或者树木,而该树木成长起来需要10年,那么对手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这种优势的。

同样,茅台酒只能用赤水河水酿造,用自来水可不行,所以你在别的地方就造不出茅台。

(4)规模经济

常见于固定成本占比较大的行业,规模经济可以摊掉固定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这样的行业准入门槛也高,除非做出规模,否则小公司很难活下去。所以“四通一达”可以给大卖家低至3块钱一票的快递费还有得赚,但看看那些几乎不必投入固定成本的行业,比如律师、咨询、开淘宝,是个人都能马上搞一个出来。

前面挖了个坑,我说可口可乐的竞争优势不在品牌,现在填坑了:在于规模经济,庞大并无孔不入的分销网络。

如何寻找护城河?

问自己3个问题。

1,公司是否有长时间保持较高资本回报率的历史?

在《林北的选股策略》里我只看5年以上的公司,原因就在这里。格雷厄姆主张看10年、20年,但中国股市的历史也就30年,看那么久不现实。

时间,真是个好试金石。

“有长时间的保持较高资本回报率的历史”是拥有护城河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有护城河的公司,一定能够长时间保持高业绩(不然这护城河就没意义);但是,有长期高业绩的公司,不一定有护城河。

举个例子,假设要评选三好学生,那么可以入手的指标是什么?就是考试成绩。长期保持好成绩是三好学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三好学生一定能在长时间里保持好成绩,但好成绩不一定就是三好学生(“三好”还包括身体好、品德好)。

所以,我们只要把分数线一划,只评选某个分数线以上的学生。你勤奋,你努力,你勤奋得感动自己,努力到昏天暗地,结果考试成绩就是一直不好,有啥用?求北大清华破格录取你,可能吗?不可能的。

同样,无法长期保持优秀的资本回报率的公司,还说自己是好公司,不可能的。

2,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的护城河是什么?

有护城河的公司,一定能有较高的回报率,反之则不一定,也有可能是行业或行情好,或者就是运气爆棚。

既然是非充分条件,那也就意味着,数据好看,不代表公司一定好。接下来要用定性的判断,看看是否具备以上4种护城河中的一种。如果你发现找不出来,那可能只是碰上了个好行业或好年景而已。

3,如果答案还是肯定的,那么护城河深浅几何?

前面我提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混淆了“优点”和“竞争优势”。有的公司有优点,但称不上护城河,有的公司确实有看似护城河的东西,但其实很容易攻破。

诺基亚这个品牌,够强大的护城河吧?它能够提高用户的购买意愿,至少笔者读大学那会,手机先买诺基亚,其他牌子一律靠后,直到2011年某个老头子咬了一口苹果。所以,不但要识别护城河的“有无”,更要判断护城河的“深浅”。

总结起来就是:要评选三好学生,先看看学习成绩好不好,不好的肯定不是三好学生,先排除掉。把读书好的学生都挑出来,还得看看他的成色,看看他的硬实力够不够。

对护城河的定量分析

前面讲到护城河是一种定性的判断,需要经验、直觉,但护城河也有定量的指标,那就是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差额,也就是“经济利润”。根据经济学,竞争肯定会消除经济利润,搞到最后大家都没钱赚,那我们要的就是找到一家能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公司,这个超额利润就是ROIC-WACC。

其中:

ROIC=利息前盈利(EBI)/投资资本

EBI=净利润+利息*(1-税率)

IC=经营资产-经营负债

其中,经营资产大致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固定资产、长期应收款;经营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其他应付款。

网上查了一下,很多人对IC的概念很头疼,我也是按照书里说的来记录。我个人认为不要追求精确,估值本来就不可能精确。而且,什么算是“经营”资产,不同公司的情况也不一样,对有些公司来说,商誉就得算进去。

更科学的是对比增量投资资本回报率(RONIC,Return on new invested capital)和WACC的差额。因为一家公司有可能现在的回报率很高,但新增投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却在下降,这预示着护城河的失效。

总结:晨星的选股策略

在我个人写的《林北的选股策略》里,我把自己的投资思路总结为:好行业、好公司、好团队、好价格、好把握。其实价值投资者的思维框架都差不多,我总结一下晨星资本的框架,和我这几个“好”也类似。

1,好公司:先决条件,而且唯一标准是拥有“竞争优势”

有时候我也觉得,不必太关注行业。

为啥?依然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假设,坏的行业里真的出不了好公司,那么,我们只需专心挑好公司,就不可能挑到坏行业里。

那还需要费心思挑行业吗?

在《林北的选股策略》里,我自己虽然认为竞争优势是唯一标准,但苦于没有判断的方法论。现在有了晨星的这套方法,就可以从定性(以上4类护城河)+定量(RONIC-WACC)两个方面去判断公司是否真的有竞争优势。

那么如何判断“好公司”呢?参考前面《如何寻找护城河》章节中的那3个问题,从“公司是否有长时间保持较高资本回报率的历史”作为切入点。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是好学生,从长期来看一定有长时间考高分的历史,否则,你说自己勤奋到感天动地也无济于事。

2,护城河在未来不断增强而不是削弱

本质上还是对“好公司”这一标准进行拓展,不仅看眼下静态的,还要分析动态的,看看它的护城河到底是宽还是窄,是会越来越宽,还是变得越来越窄。

因为根据经济学原理,任何市场一定会引来竞争,实现完全竞争后,任何人都赚不到超额利润。通俗来说,一个市场只要有肉吃一定有狼来,只是有的市场篱笆太高,狼暂时进不来。但你不能指望狼永远进不来,在你觉得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他们一直在想办法。

我们要的是篱笆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即使狼越来越多也可以放轻松的企业。

3,好价格,以及足够的安全边际

这部分,是把“好价格”和“好把握”都考虑进去了。估值,然后在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情况下买入。关键是不要陷入追求精确的误区,所以要问自己:你的估值有多大把握?最好、最坏、一般的情况下分别会是什么样的估值?

在非常有把握的时候,可以允许只有20%的安全边际;如果非常不确定性,最好有50%的安全边际才出手;一般情况下,可以允许30%-40%的安全边际。

4,好的管理层

晨星对管理层的评估只放到最后,因为如果你真能找到一家傻子都能管理好的公司,那么管理层可以忽略不计。但正如笔者在《林北的选股策略》讲到的一样,管理层对护城河有加强和破坏的作用。我们宁可管理层不作为,也不要乱作为,野心勃勃但能力平平,一上市就要搞“大战略”,结果自己作死的管理层到处都是。如果你碰到这样的管理层,避开。

总而言之,晨星的思考顺序是:

好成绩:先拉出财务数据,筛掉一批,比如ROE长期低于15%的企业。

好公司: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看看这些“好成绩”的成色,再筛掉一批。

好价格:对真正有实力的好公司,判断其价值,对比现在的股价。

好把握:你对以上估计的确定性有多少?非常有把握的时候,8折就可以买了,如果不确定性较大,最好半价才买,正常情况下,最好6-7折才买。

好管理层:最后再看看管理层,虽然法拉利是普通司机也能开到飞起的优秀跑车,但至少不要碰到喜欢乱来的司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寻找有优质“护城河”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