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文武之争:此人作为靠山,文人能够保持风骨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五十四):寒门名士亦风流,文人有骨自风度。

在北洋史上,武夫之成败兴亡,在其卵翼之下,亦有文治一派的体系。对于北洋文治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光宣之交的留学之风。当时水浅舟大的困局,非八股出身的旧官僚可以应对,所以重用留学生成为风气,而开其先者,乃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清朝的第一批留学中,考试及第之翰林金邦平,就是袁世凯幕府中的坐上宾。爱惜羽毛的张之洞,起初不待见袁世凯,网罗这些文人幕僚,自然不愿意居袁之后,然而张之洞虽然喜欢接纳这些文化人,但为“可人”所禁锢,保荐人才极其严格,于是“怀抱负者,多舍张而就袁”。艺高人胆大的杨度,就是“旋张捐馆”的代表人物。

但是,杨度这等狂狷之文人,在袁世凯的幕僚中属于后起之秀,真正的北洋文人扛把子,应该非徐世昌莫属。这位晚清翰林出身的“徐相国”,小站练兵时就跟着袁世凯,“学问丰资俊伟,性质温和,恂恂如儒者,最合达官风格”,袁幕中人,多称其“徐师爷”。这位日后有北洋“文人总统”之称的“水晶狐狸”,期冀着可以偃武修文,却不料在一群武夫面前,“徐相国”的威望,只有袁世凯坐镇时才能兑现,自然在北洋庙堂的文武之争中不得不仰人鼻息。袁世凯还有一位旧官僚却对“好官我自为之”嗤之以鼻,这个人就是机要幕僚张一麟。

因为反对袁世凯的逆流之举,张一麟被明升暗降,升任教育总长,以示疏远,张一麟屡次请辞却不获批准,而且经常语人云:“我本接近北洋,却不自居北洋派。”被吴虬评价为“盖确有风骨之人物也”。其实张一麟敢于顶撞袁世凯,不惧被安徽督军倪嗣冲拔枪相向,说白了还是有袁世凯这座靠山,清楚爱才惜才“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的老头子,对文人有着近乎放纵的偏爱。袁世凯帐下的文人还有曾国藩嫡孙曾广均这样的名门之后,然而也是一言不合即悬节而去,丝毫不担心会被袁世凯打击报复,后上表文中有“霸府旧僚,起兵主簿”之语,袁世凯丝毫不计前嫌,览表后不仅“激赏”,而且“拟聘为内史官”。

在这位北洋军阀“老头子”的用人标准中,自然清楚“有能力之文人”为上选。“貌似谨厚,内多应变”的徐世昌,能够保持“文治”的初心,也是符合袁世凯的用人眼光,自忖抱上了袁世凯的大腿,有了这座靠山石,方才敢于和一群大大咧咧的武夫叫板。其实北洋时期的文武之争,源于袁世凯“厉行军民分治”,一大批文人被委以要职,以掣肘地方武夫做大,京兆尹王达,直隶王瑚,湖北吕调元,湖南沈金鉴,河南田文烈等人。但是“袁殆后,其所提拔之文治派,亦是顿失依傍,渐渐屏除”,各省“武”字号的将军,彻底成为有恃无恐的一省“诸侯”,没有了靠山的文人一脉,保持风骨只剩下孑然而行的一厢情愿。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菜根谭》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洋时期的文武之争:此人作为靠山,文人能够保持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