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了解与疗愈,才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根本

随着原生家庭的概念被不断普及,似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身上的某些问题是从哪来的,但是如果只是了解到这,不去更加深入研究如何自我疗愈,那么这个概念的普及,似乎成了另一种无形的伤害,并且开始大肆蔓延。

比如网络上很多相关话题都聚集了大量的年轻人,他们相互慰藉、共情地讨论、也讨伐着父母们的种种“恶”行。

不可否认,很多父母的确在照顾子女方面做得很过分,比如虐待、打骂教育、挫折教育等等,使这些孩们直到结婚生子后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影响,以致于生活及工作中处处受挫。

多年来压抑在内心的愤怒,如果以这样“公开讨伐”的方式来相互抱团取暖,将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这些人很可能会持续在这寻找安全感、慰藉和共情,而这种“被大多数人认同及共情的”感受,会使人沉浸其中,甚至都不想从这种感受中走出来。

那么如果事情这样发展,大家把时间、精力都花在寻找共情上,那么和自己和解、接纳自我、以及接纳自己有个不完美的家庭、有不完美的父母这些问题还会及时得到关注吗?或者就被暂时忽视掉了?那么原生家庭的问题岂不成了一直存在、而没有人愿意去面对的问题了吗?

我的意思是,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原生家庭的问题,只不过有些人的问题不大,不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存发展及婚姻生活;也有些人心理遗留的问题比较严重,可能需要求助于专业人士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摆脱这个烦恼。

但是只求把自己的不痛快都发泄出来,却没有面对问题的态度,问题就只是被放大了、而不是被正视了。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做《亲密而独立》,它告诉读者,你需要回顾自己父母是如何处理情绪的,这将帮助你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很多人“活不明白”,靠本能反应去面对一些问题,但是这样只会屡屡受挫,却找不到原因。逐渐对自我进行剖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父母对待人际关系、金钱、情绪、感受及表达的方式,都会成为你需要深入探究的线索。

了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之后,你还会意识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现在还没有意识到你已经意识到的这些问题。

所以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在饱受着原生家庭带来的折磨,那么当你了解到这一点之后,也就不会认为父母的行为是十恶不赦,不可原谅的了。

当人们一切行为都处在本能反应之中时,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对于那些伤害过子女们的父母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如果有,就没有如此多的伤害了,不是吗?

《好心情手册》的作者认为“我们回望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更多是为了寻根溯源,去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心理机制,修补潜意识里的阴影与漏洞。这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让我们和家人都活在对过去的怨恨中。”

我记得我母亲原本就是很喜欢女孩的,也很喜欢给我梳头发,小时候就因为她想要把我打扮得更合心意,所以常常因为梳头发这件事,导致我上学迟到。

对于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而言,当然希望能够快速融入群体,最好的状态就是和其他小伙伴看起来差不多,不要自己总是那么格格不入。

所以对于因为梳头发导致常常迟到这件事,我一直是很不开心的,但是小时候也没有跟她表达过这件事。直到今天我也几乎从来不用梳子,也不爱打理头发。

除此之外,我印象更深的一点就是,我上班的时候总是会提前40分钟甚至1个多小时就到公司了,所以我不太可能会迟到,甚至总是第一个到公司。

算是有那么一点矫枉过正了吧,不过这也只是成为自己的过程而已,很正常。

有了这样回顾经历的过程,我对自己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明确了自己为什么有现在的一些行为。

最近几年,我陆陆续续地跟母亲聊起过很多童年的经历,我们共同在这些反反复复回顾经历的过程里,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磕磕绊绊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最终我们都在持续被治愈着,并且我也能意识到我们的连结更加紧密了,隔阂也越来越少了。

因为我自己一直有在看心理学类的书籍,大概已经看过十几本都不止了吧,所以我意识到问题出在哪了,我会直接去和父母沟通,而不是另外选择一个发泄或寻找共情的渠道去抱怨他们。

也正因为我借助了很多书中提到的方法、了解了很多问题的成因,所以我才会选择直面这些困扰,同时,也给了父母了解我的机会。

因此,我真的希望原生家庭的概念不要被“妖魔化”,讨伐父母不是目的,而是自我和解和治愈,经历过这个过程,才会更加坦然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父母,这个结才算是真正地解开了。

过去的问题得到了面对,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了解与疗愈,才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