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天津新教育阿基勃特学习】

作业一:阅读故事并回答问题。

故事:

由洛克菲勒创办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经销商,那时每桶石油的售价是4美元,公司的宣传口号就是: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他的公司有一个名叫阿基勃特的基层推销员,无论外出、购物、吃饭、付账,甚至给朋友写信,只要有签名的机会,都不忘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有时,阿基勃特甚至不写自己的名字,而只写这句话代替自己的签名。时间久了,同事们都开玩笑地称他为“每桶4美元”。4年后的一天,洛克菲勒无意中听说了此事,非常赞赏,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阿基勃特说:“这不是公司的宣传口号吗?”洛克菲勒说:“你觉得工作之外的时间里,还有义务为公司宣传吗?”阿基勃特反问道:“为什么不呢?难道工作之外的时间里,我就不是这个公司的一员吗?我多写一次不就多一个人知道吗?”
洛克菲勒对阿基勃特的举动大为赞叹,开始着意培养他。又过了5年,洛克菲勒卸职,他没有将第二任董事长的职位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交给了阿基勃特。这一任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阿基勃特自己。其实,人们不应该感到意外,一个把公司的命运时刻放在自己心里的人,自然会受到老板的信赖;一个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的人,老板自然敢把公司要务托付给他。事后的结果证明,洛克菲勒的任命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在阿基勃特的领导下,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更加兴旺繁荣。

回答问题:

1:你是阿基勃特这样的人吗?他和其他职场员工有何区别?你和阿基勃特的差距,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不是。
我理解的阿基勃特这样的人是基于认可所在集体的价值观,然后和所在集体所追求的事业融为一体,无时无刻不体现其所希望展示的身份
对照我自己,现在的工作并没有一种让我觉得就是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的感觉,因此我会将工作和生活分开,我想如果找到了一份自己认可并确定是终身追求的事业,我会随时展示自己的身份,就像莲上学塾的尹俊奇,或者有些互联网上人签名、文章等等都是在随时展示自己的身份。
我和其他职场员工的区别:有很多员工希望自己的职业,并且认可,愿意随时展示自己的职业身份。
我和他的差距:第一,我尚未明确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第二,如果明确了,我内心还是有一些在乎别人评价的想法,但是现在在改变,每天写感恩日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公开的发在群里面,展示自己精进修行者的身份。

2,你想成为阿基勃特一样的人吗?分析你没有成为的原因?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阿基波特一样的人?

想成为,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工作与我想展示的身份还尚未合一,虽然没有随时随地,但是我已经在逐渐开始展示,在工作之外。
需要克服几点心理:展示的目的并不是炫耀,而是基于分享的目标,基于能够给别人提供价值的目的;真正梳理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命以及所需要的身份,明确了,那么随时随地的展示自己希望展示的身份。
比如经营者也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不局限于现有的工作,这是我一直在展示的身份。

3,作为老板,你怎样才能拥有阿基勃特一样的员工?

作为老板,自己的平台和使命与员工的人生使命一致,使得员工觉得是可以一辈子为之努力精进的事业方向,自然而然的愿意随时随地展示身份和随时随地的为之努力。

4,作为家长,你怎样拥有阿基波特一样的孩子?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命,然后根据人生目标使命梳理他的身份、价值观、行为、环境等(NLP六个层次),那么人生就是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命精进,需要随时展示自己的身份。

作业二:阅读并回答问题。

清一老师: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最严重的失误,就是在身体上“无微不至”,在心灵上冷漠自私,缺乏关爱。甚至以“爱”和“为了你好”的名义,严重践踏孩子的心灵和尊严;不懂得“关心”,一味的“关身”。剥夺孩子心灵的快乐和追求,放纵孩子身体和欲望的满足,两极偏向完全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导致教育的恶果(到处是弑父,杀母,灭亲,自杀,自残,堕落,无能等等现象)。

回答问题:

1, 请检视自己育儿教子过程中,是否有“关身”而不“关心”的心态和行为?请举例说明。

1)太关注孩子是否吃的好,总是喂他,还不忍心让他自己学着吃饭,怕吃不饱(14.5月);
2)太关注孩子是否学会了某项技能,而缺少对他心灵方面的感知。

2, 请分析“关身”而不“关心”背后的心理机制。

1)自己从小的环境是被关身,很少被关心,造成自己对下一代也是这样;周围环境也普遍这样;
2)关身效果能够及时反馈,看得见;
3)关心需要掌握更多的心理技能,家长不愿意深入学习;
4)关心需要敞开自己感受孩子的心灵感受,很多家长做不到。

3, “关身”而不“关心”真的会导致教育的恶果吗?请分析说明。

1)关身而不关心容易导致孩子心灵被压抑,无处释放之时就会以偏激的方式释放;
2)关身而不关心容易导致孩子感知力低,对周围的人也冷漠,慢慢自己会变得缺少人生目标;

4, 今后你打算怎么做?

和孩子相处时放空自己,完全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
和孩子相处时放空自己,自己真心感受孩子的心灵需求;
跟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无条件的爱,给予他信任,让他敞开感受感知世界;
在物质方面:简化,也降低孩子对物质的欲望,更多的精力放在成长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5-11【天津新教育阿基勃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