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回家过年有三怕:一怕亲戚、二怕催婚,可心里最怕的,是看到父母又老了。
去年到家时,父亲还坚持帮我拿行李上楼,今年,他不再逞强了;
去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瞥到母亲鬓角上的白发只有几根,而今年看到,又多了几根。
岁月最无情,一走便再也不回头。
今年回家,别太“懂事”
李诞分享过他与父亲之间的一件事:
有一次,李诞要搬家,特地打电话给远在内蒙古的父亲,让他来帮忙。
明明叫个搬家公司就能高效率解决的事情,他非要麻烦父亲大老远跑来,帮他一件件地收拾行李。
可最后父亲很高兴,觉得自己很优秀,儿子去哪都离不开他。
《请回答1988》里有过这样一段旁白:
好不容易到了能够安慰妈妈的年龄时,已经太懂事了,真不好意思开口说:谢谢妈妈我爱你。现在想让妈妈高兴的话,就说:我现在需要妈妈。就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爸妈很奇怪。
小时候,逢人就吐槽我们笨手笨脚,天天盼着我们长大成人。
现在我们长大了,自己能赚钱,自己能做饭,他们却开始盼着我们需要他们。
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很奇怪。
偶尔假装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偶尔假装很多事都还需要他们的帮助。
舟车劳顿,麻烦父母帮自己铺好床,聚会喝多了,回来让父母帮忙冲杯蜂蜜水,想吃红烧肉了,让父母买好放在冰箱里......
尽管现在,我们一个人也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可是能让父母陷在被需要的错觉里,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父母来说,到了这个年纪,能被孩子需要,往往就是幸福。
七天很短,要留给最重要的人
游子在外的家庭,一年365天,父母最盼望的就是这7天。
他们终于可以不在视频通话里见到孩子,终于和孩子坐在一起,面对面,聊聊天。
可是过年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忙。
聚不完的会,见不完的人,喝不完的酒,睡不完的觉。
给父母留下更多的,是我们出门的背影,呼呼大睡的神情。
但我们长大了,他们不会再像从前那般责怪我们、阻挠我们。
只是叮嘱一句:注意安全。然后默默地等你归家。
有人说,尽孝永远是“将来时”,和“未完成时”。
孝心谁都有,可只有在“现在进行时”里,它才真的有意义。
王小波曾说: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老了以后,才发现世界上除了家人一无所有。”
这个年,停下来,把时间留给父母,留给至亲的人。
不重要的人,就不见了吧,不想喝的酒,就别喝了吧。
少发朋友圈,多说说话
《请回答1988》第一集里,正焕妈妈很失落,因为孩子长大后,再也不跟她分享自己的事了。
孩子他们要交班费,是因为要给老师买结婚礼物,她不知道,是听善宇妈妈说的;
孩子考试,还拿了全班第一,也没告诉她;
甚至孩子运动鞋被混混抢了,她也是听善宇妈妈说的。
在正焕心里,小事不值一提,大事不想让妈妈忧心。
可在妈妈心里,孩子的所有事她都想知道。
那是一种被在乎的幸福感。
我们很多人,并非不喜欢分享,尝到好吃的,会拍照发朋友圈,看到有趣的,会截图发给朋友,我们甚至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对陌生人分享我们的生活。
可唯独父母,似乎总在我们的分享圈之外。
不在家时,对父母设置“朋友圈仅3天可见”,在家时,或是三言两语,或是低头刷手机。
过年回不了家的孩子,会让父母心酸,而过年“无声”的陪伴,也会让父母心寒。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
“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
如果连话都舍不得跟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又怎能获得情感呢?
我们总觉得父母不懂,所以喜怒哀乐都不跟他们分享。
可这些年,父母一直在努力追上我们。
为了能和我们多些话题,为了能听懂我们说的话。
他们学着用智能手机,学着语音视频,学着发表情包,了解我们喜欢的明星,了解我们从事的工作。
父母不贪心,他们想要的,不过只是家人围坐,看看电视,说说闲话而已。
世上最愚蠢的事就是,把微笑留给了外人,却冷漠留给了家人。
这个年,少发朋友圈,少刷手机,把想分享的东西,挑一些出来,和父母说说吧。
爱不能等,孝不能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