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熏衣,像古人一样衣袂飘香

斜倚熏笼图


熏衣香方




衣袂飘香,是古人追求的一道“嗅觉风景”。

荀彧,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官至侍中、尚书令,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其好用浓香熏衣,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荀令留香”的典故便出于此,后人常以之形容风流倜傥,李商隐曾有诗句云,“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

而古代另一个“香喷喷”的美男子,当属北宋大学士梅询,欧阳修《归田录》曾记载,梅询“性喜焚香, 其在官所,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炉,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撒开两袖,郁然满室浓香。”

古时,让香气随身的方法很多,像佩戴香囊、熏衣、洗衣香等,其中效果最好的当属熏衣,如荀令君,甚至有“荀令十里香”传世。

熏衣,也是古人讲究生活质量方式的呈现,唐代元稹《白衣裳》中“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就是描写用沉香熏衣服。

那如何熏衣呢?

宋·洪刍《香谱》中记载的方法类似,《香谱》卷下“薰香法”中说熏衣时,用香灰或银叶隔火取香最妙。

“凡薰衣,以沸汤一大瓯,置薰笼下,以所薰衣覆之,仙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以灰盖或用薄银碟子尤妙。置香在上薰之,常仙烟得所。薰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

那薰笼又是何物呢?

白居易在《后宫词》中也写提到了这一架“熏笼”:“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明代画家陈洪绶绘的《斜倚熏笼图》给了我们答案,图中,华服美人独坐,而她的衣裙之下,便是一架熏笼。

熏笼是熏衣最重要的器具,一般都是用竹编的穹形圆笼,体轻便于搬动,且周身遍布镂孔,透热性强。使用时,口朝下地扣在熏炉上,衣服摊开在熏笼上以受香。

如图中所示,熏衣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熏衣香方”中记载熏衣:

以微火烧之,以盆水纳笼下,以杀火气,不尔,必有焦气也。

何意呢?

熏衣时在熏笼下放盆热水,可起到润香的效果,湿润的水气可减少焚烧香丸所产生的焦气,以避免衣物沾染烟火焦气,这样熏出来的衣服香气清润,没有烟火气。

是不是感觉很奇妙?

上图中,熏衣的香炉下便置有盛水的水盘,熏衣,就是利用香料在熏烤中发出的香烟,把衣服熏得带上香味。这样一道工序,需要特制的熏衣香丸,这种香丸必须用蜜来调和诸香,微火慢熏,让散发的香气一点点浸润衣服。

除了诗词中常见的用名贵沉香来熏衣外,古人还有各种香料专门配制的熏衣香。最早记录在书的熏衣香方,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六味熏衣香方”。

六味香药分别是,沉香、麝香、苏合香、白胶香、丁香、藿香。这六味香药的组方与做法,奠定了后世各种熏衣香方的基本组方。

熏衣之风,在唐代宫廷中十分盛行,当时,无形的香气甚至是宫廷女性服装的一部分。

王建《宫词》之一,描写宫妃因天雨湿凉入浴、要更换秋衣,服侍宫妃的宫人在一旁殷勤地为其熏衣:

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

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

唐时,熏衣还是贵族们彰显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宫中使用的香品,代表着皇室所专属的气味。

宋代,熏衣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男女都会把衣服熏的香香的。陆游就是有个熏衣的癖好的人,这点在他的诗词中能感觉得到。

陆游在诗中经常描写熏衣,《四月晦日小雨》:“风生团扇清无暑,衣覆熏笼润有香”,《晨起》:“衣润熏笼暖,灯残漏箭长”。

宋人比较喜欢花香,调制花香味的熏衣香,是宋人合香的特色。宋人陈敬的《陈氏香谱》中,记载有模仿梅花与兰花香味的熏衣香。

熏衣梅花香:甘松、舶上茴香、木香、龙脑各一两,丁香半两、麝香一钱,右件捣合粗末如常法烧熏。

唐宋时期,熏衣香都是香丸、香饼、香末,到明代时,线香开始兴起并用于熏衣。

明末小说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有描写线香熏衣的情景:“秦重回到家中,把衣服洗浆得干干浄浄,买几根安息香薰了又薰。”

所以,如何像古人一样衣袂飘香?学会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道】熏衣,像古人一样衣袂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