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店小哥成就的艺术

“如果他能成为灰烬之王,他将让这片土地燃烧”。这是《权力的游戏》中的一句台词,也是我见过作品名最长的一件艺术品,而它的创作者正是非裔美国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特

关注到非裔艺术家,起源于前不久在濑户内Bennesse House博物馆偶遇了巴斯奎特的作品,个性鲜明张扬,冷酷又充满童趣,甚是喜欢。回来后,得知另一位非裔艺术家在龙美术馆正在举办个展,在孔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怀着期待欣然前往。

马克·布拉德福特是谁?

70年代的洛杉矶,一间名为Foxye Hair的小理发店里,一位黑人单亲妈妈和她的孩子,正招呼着客人来店里理发,而这名“小生意人”正是我们的主角:马克·布拉德福特。

日常的看店打下手,繁琐的工作让马克觉得无聊,叛逆期的孩子开始沉迷于夜店,直到而立之年,他突然醒悟,去加州艺术学院攻读艺术。近35岁的他,成功获得了学位,与此同时,也开启了他不凡的艺术之路。


为什么他的作品会火?

1)一切皆为我所用

传统的画作是平面的,是有单一主题或材料的;而马克的创作运用了广告宣传海报、绳索、发廊的烫发纸……用材料层层拼贴、刮擦、缠绕,创造出的如地图般交织的作品,立体丰富而极具生命力。这种一切皆为我所用的霸气和包容,形成了他的个人标签,给予观者更大的感知和想象空间。

2)取材生活,连接你我

进入展厅第一件作品就是密特拉船—Mithra

它由卡特里娜飓风残骸中的风化木板制成。绕着船体漫步一周,似乎还能依稀闻到这场灾难中潮湿而恐惧的味道。而重组拼接成诺亚方舟般巨大的船体,又似乎让人充满希望,看到重建的力量。

图片发自App


3)雅俗共赏,共情共鸣

孔老师说:伟大的作品,应该是可以雅俗共赏的。不能认同的更多了!

展厅中的一副超有未来感的作品,据说就是采用了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海报制作而成。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而即便是对背景信息一无所知的普通观众,看到这么一件作品,仍然会被震撼到,仍然能感受到它的未来感和神秘感。共鸣共情让艺术作品离我们不再遥远。


那些感动到我的作品

本次展览共展示的14件作品,下面来聊聊我感受最深刻最强烈的作品吧。

本次策展名就叫做“洛杉矶”,因此作为镇展之作,这幅巨作洛杉矶,不得不提。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这幅作品需要运用手机的全景模式才能拍全,而在这庞大、看似有点混沌的编排中,却能感觉到画面中精密编排过的鸟瞰地图般的纹理。现场我们还特地搜索了一张美西的卫星图,大家对比着寻找着,时不时还在那里指指点点,说你看你看这个画面就是港湾,那个部分就是某个建筑物…好有喜感和趣味。

第二幅印象真切的作品,非“墓穴”莫属。远远看到,有一种阴森诡异的气息,但又好似一个漩涡,不自觉的就被它吸引着往前挪步。

图片发自App

据称作品的灵感源于但丁对地狱的描述,难怪有那么点恐怖的气息呢。但真正走近了,那明亮的金黄色和有点木噱感的纹理,又让我联想到苍天大树的年轮,一股自然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回味无穷。

最后,大家还记得在文章最开篇提到的取名自“权游”,我所遇到的名字最长的那副作品吗?这就隆重推出。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这件作品由无数只地球模型组成,大小不一,烧制程度不一,错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一开始觉得有些无聊,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地球,有点密集恐惧。但看着看着,似乎它们不再是地球,而融汇成了浩瀚的宇宙。也许在宇宙中,真的就存在着这么多类似地球的星球呢?脑中突然蹦出三体中的很多情节,让人无限遐想。

看着看着,又觉得每个模型就像我们每个个体。人与人之间,个性不同、身型各异、被烧制变黑的程度也不一,然而归根结底,人和人又有多大的不同呢?

也许好的作品就是这样,随着心境的不同,时间的不同,你看到的想到的东西都会不太一样。而它的开放性、包容度和延展性,却激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再创造。

最后,再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时间地点,如下图。希望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抽空亲临现场,去体验去感知。

图片发自App

发廊男孩变身艺术先锋的故事讲完了。试想,没有前30年平凡生活的积累,没有非裔这样的身份,没有对周边事物的感知力,没有把握时机的明锐度,也许就不会有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布拉德福特。

马克说“我没有决定要成为艺术家,我本来就是艺术家。”这话听着有点傲慢,但能将平凡与艺术建立连接,并给观者如此大的联想空间,还是值得敬佩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发店小哥成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