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暮计划|“每个人三发子弹,我打中两靶子,还有一发子弹让我打到红薯地里了”

“百善孝为先”,爱老、敬老一直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流淌在我们体内的文化基因。中国历朝历代有着丰富的养老文化,还有一系列的爱老敬老政策。无论是从周代创建的养老礼制度,还是春秋时期开始的古代养老文化,亦或者从汉朝开始提倡的“以孝治天下”,以及后期养老制度的建立,都说明我国传统对老人的重视,对老人的关爱与尊敬,进而自然形成爱老、敬老的优秀传统。

“我是1953年10月17日在河南省商丘市的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里、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苦,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我们那时候正处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年代。我们是姐弟四个,我是家里的长姐,小的时候,大人出去工作,我们大一点的孩子就照顾小一点的孩子。那时候大人不放心几个孩子单独待在家里,就把门锁上,我们就只能隔着门缝看着门外的人,不过我们都很懂事听话,轻易都不会打闹的。”

“后来我长大一点,赶到‘吃大锅饭’的年代,我就会每天去食堂领饭,到工厂里去给父母送饭,那时候我大概才6、7岁吧,还不太记得清楚路,都是靠一些特殊的标记物,比如路边的石头堆,或者某个路口的土堆来认路。再长大一点 ,大概60年代,赶到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农民们没有收成,大家都吃不上饭,我们端着碗去领饭,就只有红薯面窝窝头和几碗稀饭。那个时候,一个窝窝头和一碗汤就是一顿饭。

我12、13岁的时候,白天上学,晚上还会织围巾,一个五分钱,用来补贴家里。那时候我兜里就只有两分钱,大街上有那种卖书的店,一分钱可以看两、三本,我有时候都不舍得花钱,就站在一些大孩子旁边跟着他们看。”。奶奶说她那时候手可巧了,听奶奶说,她年轻的时候不但会织围巾,还会做鞋子,家里面爸爸妈妈和弟弟的鞋子,大多都是奶奶这个大姐做的。其实奶奶现在手也很巧,我小的时候还穿过奶奶织的毛衣呢。奶奶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全都是挡不住的快乐和骄傲,我也很开心。

我问奶奶年轻时候最有感触的事情,奶奶说大概是初中毕业的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了。

“那时候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就下乡了。‘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与贫下中农同吃同劳动’,我那时候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麦苗当韭菜’。我们一共12个知识青年,分成了两组,去一个庄子上,我们需要在那里待五年,挣到工分。我那时候是记分员,还是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员,也是民兵班长。那时候我还带着民兵到达靶场去打枪,每个人三发子弹,我打中两靶子,还有一发子弹让我打到红薯地里了”,说到这,奶奶很开心的笑起来了,我们都被这笑声所感染,仿佛体验到了几十年前的乐趣。

“我们种地,割麦子,种棉花,还拉粪车。我们那个小组,和一个生产队的队长,在试验田里除草,打药、捉虫等等,这片试验田从种下到丰收都是归我们这些下乡的年轻人管的。我们还给棉花打药,每个人背着一个喷雾器,给棉花撒化肥,掰掉斜枝干,捉害虫。我们那时候都起得很早,起来后先下地干些活,然后再回来做早饭。那时候生产队有一个很响的铃,生产队队长一摇那个铃铛,全村的人都能听到,我们听到铃声就拿着锄头、铁铲子出门了。”

“那时候我们都盼着雨天,等到雨天我们就一窝蜂出去撒化肥,因为下雨天的时候,颗粒的化肥容易溶解,更好地被植物吸收,我们的苗就长得更壮。”

爷爷和奶奶就是下乡的时候认识的,他们都是知识青年,那时候爷爷还会省下生活费给奶奶买褂子、鞋子之类的一些东西,奶奶逐渐被感动了,后来也就相互扶持着走过了大半生的岁月。奶奶面带回忆地说,“现在想起来也是一段非常温暖的时光。”

奶奶从1971年下的乡,在农村差两个月待够五年,然后就被抽到去工厂工作。

“进了工厂,就是工人阶级了,我进的是食品厂,属于国营单位,在那个年代属于很不错的企业了。那时候我们做一些糕点、三刀、蝴蝶酥、红薯饼等等,到后来还开始做一些冰糕,我大概是22岁进的工厂,在那里干到我50退休。退休后,工厂又派人聘请我们一些老员工回去帮忙生产冰糕。”

“我干了一辈子,感谢党,感谢社会,创造了美好的现在的生活,从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30块,到现在一顿饭都要30块,社会发展太快了,感谢国家给我们创造这么好的生活。”

奶奶说,她干了一辈子的工作,感觉非常幸福,那些基层劳动人民的岁月是奶奶一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仰暮计划|“每个人三发子弹,我打中两靶子,还有一发子弹让我打到红薯地里了”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