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孩子考砸了怎么办?中美家长的不同态度指向孩子截然不同的幸福感

2021年的第一场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在小朋友们喜迎寒假的同时,考试成绩也陆续公布出来。成绩是否达到预期?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抑或是原地踏步?

作为家长,要怎么回应孩子的学业表现,这和孩子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泽小童编辑部翻译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泽小童



如果孩子的考试分数比预期的低,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

你会不会表扬孩子已经付出的努力,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或者关注孩子在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这能帮助他们将来做得更好?

研究表明,第一种“以成功为导向”的反应在美国比在中国更为普遍,中国的父母更倾向于选择“以失败为导向”的反应。最近在这两个国家的研究发现,以成功为导向的反应有利于孩子的幸福感,而不是学业成功,相反以失败为导向的反应有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会损害孩子的幸福感。




清华大学的Jun Wei和他的同事们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父母不同的反应方式是否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期望产生不同的认知?以及这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幸福感?在发表在《发展心理学》上的一篇新论文中,研究小组发现了这些问题的有趣答案。

研究人员对来自美国三所学校的447名美国儿童和中国南方一所学校的439名儿童进行了研究。这些孩子都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研究开始时平均年龄为13岁。在完成初次调研后的次年,进行了第二次调研。

在初次调研中,孩子们被要求想象在他们考试考得好和考得不好时,父母会怎么评价自己的表现(例如,当考得好时,“我父母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得到更高的分数”;当考得不好时,“我父母会说我不用功”)。




除了对总体的幸福感和焦虑抑郁症状进行测试外,这些孩子还回答了有关他们对父母为其设定的目标的看法的问题,比如:父母有多重视你的自信心?父母有多重视你克服困难的态度?这些问题可以了解父母与孩子自我价值感之间的联系,以及父母的期待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提升的意愿。

研究小组发现,那些认为父母是以成功为导向的孩子,更有可能觉得父母为他们设定了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目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孩子们在一年后报告出更高幸福感的原因。

但是,仅在美国学生中,孩子认为父母设定的目标是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目标的观念越强,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就越少。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的孩子们身上看不到这一点?研究小组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学业压力,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了孩子普遍的焦虑抑郁程度和家长的应对方式。

研究小组还发现,中国父母使用失败导向反应的次数越多,孩子就越觉得父母关心他们的自我价值。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父母通过敦促孩子努力做得更好,来表达他们对孩子的信心。


然而,来自父母的失败导向反应与美国儿童的幸福感下降有关,而且与两国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水平提升都有关系。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当父母强调孩子表现的消极方面时,孩子会感觉自己无能,不管他们是否认为父母希望他们不断努力自我提高,这种挫败的感觉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对于世界各地的家长们来说,了解以失败为导向的应对方式是否能在不牺牲孩子幸福感的情况下,取得积极的学业效果,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强调对成功的赞扬,并更多地关注孩子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已经付出的努力,这或许是更有效的做法吗?我们或许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点。

关注【泽童教育】公众号,更快获取更多资讯!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讯 | 孩子考砸了怎么办?中美家长的不同态度指向孩子截然不同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