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那几碗面

重庆南山火锅

                重 庆 小 面

    重庆小面是重庆面食中最为普通简单的一种面食,也是重庆市民最为能够接受的一种面食。说起重庆,给人最深印象的是,首先便会想到的是火锅,酸懒粉,山城,雾都等之类。可是重庆人对于小面的热爱并不亚于火锅,亲密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重庆人喜爱吃小面与其说是一种瘾,还不如说是对一种吃的依赖。

    每天清晨起来,街边的面摊就格外的红火,格外的热闹,尽管一些面店设施简陋陈旧,甚至是一些看似不洁的路边摊。但还是有许多西装革履的男士,衣饰得体的女士等,都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不顾及自己的衣着,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碗小面酣畅淋漓地都吃完了。都说小面的灵魂是佐料,面里的辣椒油色泽红亮,辣而不燥,香味醇厚,具有一种独特的循序渐进的复合型的味香。当面条劲道顺滑的,汤料香气扑鼻的,浇头多彩丰富的,色泽鲜艳无比的,一碗闻名遐迩的,人见人爱的面就端到了你的桌前时,再将它进入你的嘴和胃之后,会给你的感觉那一定就是更加回味无穷的一种绵长的味道了。

    我们都知道,重庆是长江和嘉陵江两江环抱的一座山城,自古以来就也是一座水路的大码头。凭借着两江水路交通的便利,陆路因群山的阻碍,与外界唯一的交往那也便是水路了。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一首诗中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的就是重庆的水路。三峡纤夫与险滩恶水而搏斗的“川江号子”,打石头的“石工号子”,抬滑竿的“报路号子”,以及自古以来巴蜀人所喜欢的“摆龙门阵”,至今还是重庆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因此在重庆人的身上有着一股山民和习气,有着一般水民的霸气。与他们接触久了都知道,他们身上都有一股自然的率真和质朴,说话做事往往都是直来直去,简单明了,在乎的是输赢,看淡的是生死。

    抗战期间,重庆是中华民国政府定它为战时的首都和永久性的陪都。如果说在西部的城市中,有着皇城血统的陕西西安人多显“王者之气”,那么有着多元脉动的重庆人就多显“谦容之性”。如果进一步来细解这“谦容之性”,那可用这样的词来概括,那便是一句很形象的顺口溜;汗流浃背也不妨,爬坡上坎特精神,守在本土可安居,走出盆地可融情。上江下江加湖广,重庆身兼八方姓,豪爽率直麻辣烫,打滚吊皮啥都行,吃苦耐劳揉谦和,眼尖手快多灵性。

    重庆人一直是生活在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养育了并塑造了重庆人的性格。四川人创造了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又影响着四川人的风俗习惯和地域国民精神。蜀文化造就了四川人,那么巴文化造就了重庆人了。历史上巴蜀文化不分家,都有着割不断的,理还乱的情亲上的血缘关系。因此,在讨论四川人,就不能不提到重庆人,在提到重庆人时,也不能不提到四川人一样,他们曾经都是四川人。都有着爽直中带有几分热情,热情中带有几分真诚,真诚中带有几分幽默,幽默中又带有几分善良。好打抱不平,也愿意助人为乐。就像是重庆人引以为骄傲的小面,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口味,而且还孕育了他们的个性一样。

    文化大师林语堂曾说;吃是一种文化,吃也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就像是我所去过的磁器口古镇的美食街,它们至今还保留了重庆老码头的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重庆的风味,使得不少莫名而来的游人,收获的不仅仅是味觉和视觉上享受,更多的是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也就像是南山火锅一条街,它不仅仅是深藏在山里的火锅,而是重庆最有特色的火锅的一张名片一样。与重庆码头火锅来相比,这里的火锅自成一派,是南山陆派火锅的发源地。难怪去的时候,人炽潮涌,回来时就找不到北了。当然还有那洪崖洞的一条美食街,它涵盖全国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传统的小吃,进入了,就有再也走不出来的感觉了。

    重庆的小面,就像是重庆人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天不吃小面,一天浑身就不自在。这种源于贫穷简陋的小吃,多少年来是最能抚慰和征服重庆人早已充实的肠胃和阅历丰富的味蕾。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以为,那是重庆人喜欢在简单的面食中,去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去寻找生活中的生机,去寻找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去寻找生活中的哀怨情仇一样。也就像是往一锅翻腾滚滚的牛油辣椒花椒的汤里,自己动手烫上各种自己所喜欢的食材一样,吃得是酣畅淋漓,吃得是满头大汗,更吃得是口无遮拦。人活着就要像一个懂得码头文化的重庆人那样,潇洒自在地活着。

    我喜欢吃重庆的小面,也喜欢重庆人的性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的那几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