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案例中听到了缓缓蠕动的力量——观摩体会

不知为何,听完案例分享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是一个直觉直觉还算敏感的人,在第二次咨询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坚实紧促推进的咨询节奏;而这种坚实推进的节奏又是我所匮乏的,是我一直都在寻找的感觉。

在和风清扬举办的朱小平叙事疗法工作坊,我曾体会过这种缓缓推进的坚实紧促的咨询节奏,就像爬坡一样,在持续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跟来访的对话达到高潮,酣畅淋漓,也意犹未尽。

我从3月27日拿到南希的《精神分析》之后,逐渐开始阅读,越来越有感觉,在写了5万的读书笔记之后,在4月1日中午跑了十公里,结果在凌晨莫名兴奋又跑了20公里,大脑莫名的兴奋,甚至有些躁狂,几乎没有睡意,一直持续到4月3日,开始逐渐平静下来。

直到今天为止一直保持着对精神分析的兴奋,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我的冲突矛盾和1号来访类型不同,但持续的时间一样的漫长,跨度二十几年,跟他一样我也有控制型的重要养育人,拥有良好包容的客体即配偶。

在第一次咨询观摩中我有点儿懵,在前半部分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在后半部分听出了一些思路,从生理、社会、心理三个方面收集来访信息,并对来访画家谱,对个案做概念化。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确立了稳定的咨访关系,这一部分是我需要更细致的揣摩,并在现实中去实践的。

在我进行自我整合的过程中,我发掘自己学习的热情形式上到初中毕业就停止了,更清晰的觉察是到本质是小学毕业的时候。

所以我的这个结构模型是缺乏0到1的成长体验,所以我对初次访谈充满了困惑;一谈初次访谈建立了稳定的关系,我似乎能顺藤摸瓜的愿意往深里面啃了,读精神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关于来访的强迫思维,要想彻底的改变强迫必须改变思维逻辑,更换一套全新的认知模型,可是怎么才能从固有的模型跳到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型呢?

我的整合体验是改变态度,态度不能直接到达,但是态度变了,会敢于面对,敢于去试错,理论上可以从一个思维模型移动到另外一个思维模型,在不断试错中行动,在体验中更改思维模型。

那态度怎么改变呢?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性格。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

在我的整合体验中,我感觉到咨询师跟来访紧促下沉的咨询节奏即是性格中意志力的体现,而其中关于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的探索都是理性的思考部分,再加上下一次的咨询中不断碰撞来访的情绪,必然引发来访的态度改变。在态度改变后,逐渐的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坚持“暴露不反应”,开始新的行动体验,迎来蜕变的标志“顿悟”。

甚至我很羡慕代老师咨询中那种下沉紧促的节奏感,这是我匮乏的。但是我并不嫉妒,因为我知道,通过自我的整合,我在安全感层面有了一个下沉,我逐渐不怀疑自己了,或者说不再盲目的羡慕别人,我只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像案例中的来访一样缓缓的蠕动——我是为了治愈我自己,为了爱我自己,为了爱这个世界而努力。

就在我读精神分析不能自拔的间隙,我把对自己的整合拿到《认知疗法》中去推导、验证,我发现很有意思。每一种流派、理念都完全不同,都能解释。但是在整合之前,我总觉得答案是唯一的,近似于真理。其实答案是建构。当这样去推导的时候,梦就没有那么虚幻了,显得更为真实,滑稽之中多了沉重的力量。

在这种沉重之中,我感觉到我的力量似乎必须和苦难捆绑在一起,我一下子联想到了烟台矿井下挨饿死亡的师傅们,我想体验一下那种绝望的挨饿,我想把曾经胡吃海喝的东西都吐出来。于是我开始有意识的对自己断食疗法,晚餐不吃。已经执行两天了,感觉那种克制的感觉让我感觉到舒服,有力量。

我希望自己能在克制中缓缓的蠕动,不去想中间的晃荡,只是尽我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本分,脚踏实地去积累就好了。

看见来访的时候,我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案例中听到了缓缓蠕动的力量——观摩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