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 | 论语通解001 -- 快乐的所在

学而篇  ·  时习章 

原  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译】孔子说:“学能时时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并不会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通解】“子曰”,“子”古时对男子的美称,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后来对于有学问的人亦称子,譬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此章特指孔子。在《论语》里还有孔子的弟子有若、曾参亦称“子”。

“学”,《说文解字》云:“斅(xiào),觉悟也。从斅从冂(jiōng)。冂,尚朦也,臼声。篆文斅省”。《易》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学也者,犹效法之意,道也者,成象之谓也。圣人曰:“下学而上达”,下学谓之器,上之是谓道,从士希贤,到贤希圣,再至圣希天。《颜氏家训·勉学》云:“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朱子说:“人行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仿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论语》在门人编撰和整理时,为何要把“学”字放在第一篇的第一章,从上所述,便可窥见其用心。儒家从孔子及至于孟子,以嘉许人性之善而设教天下,唯有接受人性之善者,才能接受人性本有之良知。唯有良知才能从学从觉。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人类还没有丧葬之礼前,人死以后,大多弃之于荒野,有人不经意间路过其父母尸骨,心生不忍,惭愧不已,汗如雨下,遂掘坑埋于土中,逢节祭祀。此人便是一位先觉之人,又有人见此人之举,亦寻得其父母之尸骨葬之,效仿先觉逢节祭祀,以缅怀之,此便是后觉。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人生禀气不齐,为学为教方能补不足,由此而从知从觉。孙中山先生说:“人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也有不知不觉”之分,而为学之道便是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再到先知先觉的过程。而走向觉醒的过程中,亦是不断祛除私意,唤起自我良知的过程。从行到心,从心到行,以恢复本性之良能。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便是要教人以古圣先贤之教诲为后觉趋向先觉的途径。故此,若人想要成为一个觉醒的人,最少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其一,读诵经典,以经为径,学习先觉,用心体悟,这便是从心从行。从心从行,皆由思而成。程子曰:“凡事思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诸子百家之患,起于思而不学;世儒之患,起于学而不思。于所学处,能否自求其所以然者而思之否?圣人曰:“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学思相继,而后能知其本。习者,习于事。如此则为圣人知行合一的不二之法。其二,时时实践,以身行经,最终成为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此便是从行从心。最终知行合一,行中有知,知中有行,成圣成贤。然而,无论以学为觉,抑或是以觉为学,皆有主动、恳切之意,为学之道,若无此番心,焉能称之为“学”乎?唯有主动的,恳切之为学之心,方能心甘情愿的为学为觉,乃至于为行。如此方能入心入骨,尔后脱胎换骨。

故而经文中有是言曰“时习”,此实乃儒家登堂入室之门户,先有恳切向学之心,才有为学之心、为学之行,尔后有为学之乐,经文中“说”为“乐”。譬如有人一心要在某事上有所得,便竭尽全力,宁舍生命而追寻,无论如何艰难,如何困苦,终究皇天不负,寻而得之,焉有不乐之理乎?况乎觉醒之道,尽管坎坷,然一份耕耘便有一份收获,虽有所苦,乐却更甚,乐在其中又能对谁说?此乃为学之其中一乐。

还有一乐,是为朋友之乐。经文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者,志同道合,同类者是也。为学有苦有乐,苦者乐之必由之路也,焉有不知苦而能知乐者乎?然而,为学之最为苦者,在于不能得二三个同道相携也。当年朱熹先生的老师李侗去世后,因无人提点,几经荒废了。后遇得张栻,二人亦师亦友,使得朱夫子在治学之道上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朱子与李侗为师生,其与张栻为朋友,前后之友谊,足以诠释朋友之义,朋友之贵也。

程子云:“以善及人,而信者众,故可乐”,此便是另一种可称之为同道之朋友。《史记·世家》云:“定公五年,鲁子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此乃以善教与善学者,大道之行,在于教能有传,化民成俗。《学计》有言曰:“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如此则足以说明为学已有成就,又能流传于天下,以复兴大道,焉能不乐乎?此为第二乐。

然而,有乐便有愠,愠者,怒也。“人不知而不愠”,此乃是检验学问薄厚之有力佐证。道尚浅者,每有所得,不被人所知,或不被人所理解,心有愠怒。实属心有期待,切盼有人能对己认同,是为不实,实为不诚之心作祟也。道深广者,信心倍增,全然一片赤诚,了无所期。伊川先生说:“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皇侃亦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如此才是君子之道,遇人不能解其道,唯恕是从,全不见愠情起。

而愠者,不仅有愠怒之意,亦是一种情绪之表达,见人不能解大道,虽可以不愠,却有不肖于人者,亦非君子之德也。

【按语】学者,觉也,知也。习者,效也,行也。学在觉先觉之道,习在践行圣人之理。学为习之效,习为学之觉,知行为一,互为阴阳。念兹在兹,故能时时有学,时时有觉,时时有习。时时有觉,所以心有所得,乐在其中。同类曰朋,学有所得,心知圣人,类同圣贤。故我心与圣人同在,焉能不乐?内有圣意,外有礼乐。恕以待人,何愠之有乎?

儒门堂奥觉为先

希圣希贤学不厌

心同圣贤乐无边

不求人知图心安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校正:余涛生 丨 美编:王鹏翔

         弘扬传统文化     启迪智慧人生

阵阵书香必将开启智慧人生!

传播真善美   |   人人在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鹏翔 | 论语通解001 -- 快乐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