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第六章(合集):“谷神”的真相,蕴含着中西方神话起源的奥秘。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永恒不死,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连绵不绝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1、

首先,“谷神”指的是什么?马王堆的帛书甲乙本均作:

“浴神”。

当然,现在学术界基本认定“浴”就是“谷”的通假字,可能是由于古人发现山谷中一般都伴随着溪流,所以渐渐地就把“谷”“浴”混而为一,不分彼此了。那么“谷”的本意,我们可以先通俗地理解为:

“有溪流的山谷”

2、

其次,“牝”是什么意思?依照甲骨文:

“匕”,即是雌性动物的标志。

所以《说文》曰:

“牝,畜母也。”

3、

由于“牝”这个字的母性化特征,于是渐渐发展成了一个专有名词的代表——“母性生殖器。”后来,“牝”的字义更进一步,可以代指一些类似于“母性生殖器”的事物。举三个例子来看。

比如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给《礼记•月令》注疏的时候说:

“凡锁器……受者谓之牝。”

很明显,这里的“牝”——代表钥匙孔

4、

再比如明代著名医学家虞抟在《医学正传》有一个对人体的描述说

“口通地气,曰牝户。

很明显,这里的“牝”——就代表

5、

还有汉代时期的著作《淮南子•墬形训》曰:

“丘陵为牡,溪谷为牝。”

这里的“牝”——就代表有溪流的山谷。或者更形象一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正在洗澡的山谷。”

看到这里,我们头脑中对“谷”的理解可能就变得更清晰了,我们前面一开篇就已经介绍过:

谷,,意思是“有溪流的山谷”

而《淮南子》这部书中在讨论地理的时候竟然把“牝”这个字也定义为“有溪流的山谷”。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判定:

谷,就等于

二者的本质含义都是“有溪流的山谷”,所以都代表着空虚无穷的生生不息。从这个角度来看: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两句话撮合在一起倒不失为天地之间的一种绝配。

6、

那么“谷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章可以说是《道德经》中争议最大分裂最深的一章。值得一提的:

每一种流派对“谷神”的解释虽然五花八门,天差地别,却同时也各有千秋,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自圆其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逻辑漏洞。

因此,在本章当中我打算将这几个不同的解释流派尽量用一条逻辑线简明扼要的梳理出来,供大家参考。那么根据我从各种资料中的整理和搜寻,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门派。分别是:

替身派、真身派、养神派养生派。

7、

第一大门派:【替身派】

所谓替身派,就是将“谷”当做“道”的替身来看待,此门派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势力最广,到今天依然如此。这一派的掌门人就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少年天才,魏晋玄学的奠基人——王弼。

王弼在《老子注》一书中说:

“谷中央无,谷也。”

意思是:

所谓谷,即是中间虚空的山谷。

由于“替身派”的门徒非常多,融汇三教九流,来自各行各业。所以我挑来选去,选了几个文艺界有头有脸的五位名人作为代表:

第一位是唐玄宗,他的《御制道德真经疏》曰:

“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神者,妙而不测者也。”

第二位是司马光,他的《道德真经论》曰:

“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

第三位是苏辙,他的《老子解》曰:

“谷,至虚而犹有形,谷神,则虚而无形也。”

第四位是朱熹,他的《朱子语类•一百二十五卷•老子书》曰:

“谷”只是虚而能受,“神”谓无所不应。

第五位是严复,他的《老子道德经评点》曰:

“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

显而易见,从他们的注释中我们大致可以判定“谷神不死”的断句其实应该是分开的,即:

“谷,神不死。”

8、

综合以上的所有观点可知,“替身派”的学者们统一认为:

“谷”,即是山谷。“谷神”,就相当于是“山谷的灵神”。

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

“谷”只是一种比喻,老子真正的要表达的是借“谷”“道”。

不得不说,这个观点虽然一点也不惊世骇俗,但在逻辑上确实可以完全自洽。众所周知,《道德经》里“道”一向都是独来独往于天地之间,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来无影去无踪。所以“道”的庐山真容,其实从未有人亲眼目睹过。于是问题就来了:

既然“道”是《道德经》的第一主演,如果主角不现身,那么《道德经》这部电视剧该如何开机呢?岂不是连一个镜头都拍不出来了吗?

老子本人最之所以初不想写《道德经》估计也是被这个问题给拦住了,那怎么办呢?最后,老子想出一个绝秒的解决办法,三个字:

“找替身!”

他在《道德经》这部书里每一次轮到“道”上场的时候,都一律使用替身替身终归是有形有相的东西,而且也容易被编排和操控,表演起来还更有吸引力。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主角缺席的尴尬,同时也能照顾到读者观众们的观赏体验。

9、

那么现在,我们不妨将《道德经》当中“替身”出场的镜头梳理一下,据统计,《道德经》全文“谷”字一共出现十二次,其中有八次可以说完全是以“道”的替身形式出场的。现陈列如下:

【第一次】:

“谷神不死。”(第六章)

【第二次】:

“上德若谷。”(第四十一章)

【第三次】:

“古之善为道者......旷呵其若谷。”(第十五章)

【第四次、第五次】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第二十八章)

【第六次】: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第七次、第八次】: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通过以上的证据可知,“替身派”的理论支撑非常详实,基本无懈可击,所以才会一直占据着古文学界的头版头条一千八百年。不过,后来有人对这种“替身”的解释表示不满,认为“谷神”根本就不是“道”替身,压根儿就是“道”的真身,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下一节继续解读。



《酷说老子》第六章(2)弗洛伊德抄袭?老子最先提出性本能才是人类的根本内驱力?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连绵不绝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二大门派】:真身派。

所谓真身派,就是将“谷神”这个词当做一个整体的复合词来看待,认为“谷神”就是“道”。这一派的掌门人是现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曾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的——高亨(1900~1986)。

他不喜欢“替身派”的欲言又止,欲说还羞的暧昧态度,他在《老子正诂》里直截了当地指出:

“谷神者,道之别名也。”

1、

在他看来,“谷”既然是“道”的替身。那么“谷神”,无疑就是“道”的真身。

所以“谷神”就是“道”,就好像曹孟德就是曹操。

他的理论基础是:

“道能生天地养万物,故曰谷神。不死,言其长在也。①”

2、

无论“替身派”的门徒们承不承认,其实高亨的理论更通俗,更明了,或许也更接近老子的本意。问题只在于:

老子为什么会用“谷”来比喻“道”呢?

不得不说,这本质上是一个宗教问题。

其实这是源于古代母系氏族时人类对女性生殖器的一种崇拜。现代人类学者发现,全世界的各个民族在文明初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情结,这代表了远古人类在蒙昧状态中对人类繁殖能力的一种礼赞和敬仰。比如我国的云南省有一少数民族叫佤(wǎ)族。佤族的创世神话中,一直都流传着关于人类起源于“司岗里”的传说。

所谓的“司岗”,即是石洞;“里”,即是出来。

“司岗里”的意思就是:

“人类从石洞里走出来。②”

据当代的一些学者研究,“司岗里”代表的可能并不只是人类洞穴走向森林的历史文明进程而是佤族祖先崇拜女性生殖器的一种精神象征,另一个证据就是佤族人还同时把葫芦当做人类的始祖加以崇拜,而葫芦也恰好也是女性生殖器的一个象征性物件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佤族传说中的“司岗”与老子所提出的“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奶同胞,无论是形象概念还是抽象含义,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3、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从心理学的角度专门探讨过这个文明的情结,他在1930年的时候出版过一个小册子叫《文明与缺憾》,其中有一些观点在当时十分惊世骇俗。他认为:

人类之所以有那么发明和创造,归根结底都是一种为了超越自身知觉器官的本能和冲动。所谓的工具,本质上都是人类感官的一种代替物。

比如马达是人类肌肉的代替物,电话是人类耳朵的代替物,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替代物,照相机留声机是人类记忆的代替物等等,可能看到这里你内心里并没有太多惊讶,不过接下来的观点估计会让你惊掉下巴,弗洛伊德继续推理说:

“房屋——人类母亲子宫的代替物。”

为什么呢?这个时候弗洛伊德的天才般的想象力就开始插上翅膀启航了:

“子宫是每个人的第一住房,人类出生以后依然还留恋着它,忘不了那里的安全和舒畅。④”

没错,弗洛伊德的创造性在于:

他为人类社会当中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情结,从生物学和社会学之外,又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心理学上的答案和依据。

那么问题来了:

弗洛伊德这么超乎寻常的学术想象力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他总是能突发奇想地把那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跟人类的“性”给创造性搭起一根联系的桥梁?

我内心中带着这个疑问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特意去翻阅了许多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果然发现了他灵感的秘密来源。原来他早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和1917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这两本书当中就已经展露出了将“性与梦”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提炼到理论高度的端倪。

他的基本观点是这样的:

“在人的梦中,山谷通常是女性的象征,一切空间性容纳性的事物都可以当做女性生殖器的象征。⑤”

怪不得!他能从空房间联想到女性的子宫,原来他的思想早已经披上了“性”的色彩,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偷看过老子的《道德经》,要不然也太巧了!他的这两句话完全可以看做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现代版表述。

4、

也可能,弗洛伊德只是无意中受了《道德经》的启发,但没有明目张胆地去照抄,而是用他自己的文字风格对“谷神与玄牝”又进行了一番个性化的包装。在他的理论体系里:

山谷,是人类通用的女性梦符号。

你以为猜测的证据链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不会。其实弗洛伊德还提出过一条更加惊世骇俗的理论:

“性本能,是人类最根本的内驱力。⑥”

此言一出,不知道曾经令全世界多少学者和教授百思不解,彻夜难眠。不过,但凡读过《道德经》的人恐怕全都会笑而不语。为什么?因为仔细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理论不就是德文版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吗?只不过弗洛伊德的盗版手法高超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已。

后来弗洛伊德可能觉得“性本能”这三个字太赤裸,于是给它披上了一件外衣,将其扩充表述为:

力比多(libido)。

上文说过,“谷神”就相当于是曹孟德“道”就相当于曹操,那么“力比多”就可以看成是魏太祖,三者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称号而已。

5、

综合上述可见,人类对母体最原始的依恋本性。无论是顺着生物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的支流,都能寻找到相应的历史源头。也就是说,老子的“谷神”作为一种“生殖”的象征意义,的确可以称之为“道”。

“道”不正是生天地养万物,生生不息,又绵绵不绝吗?

可见,“真身派”的理论同样有理有据,难以反驳,而且可以独成一派,引领学术界潮流。不过这种理论就像是一朵婀娜多姿的牡丹花,虽然国色倾城,也能赏目怡情,终究来说还是没有什么实用性。于是有人就别开生面,树起了“修身致用”的大旗,提出了第三种新的解读,什么解读呢?我们下一节揭秘。


【参考资料】:

1、 《老子正诂:卷上》

2、赵秀兰. 佤族神话及史诗语境中"司岗"的"图腾"之义[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2).

3、赵秀兰. 司岗里:佤族的生态和谐审美理想[D]. 云南大学.

4、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第三章》

5、这句话并非原文,而是分别结合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第六章•五•10•正常人梦中的象征问题》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第二编、第10讲•梦中的象征作用》以及《精神分析引论:第二编、第12讲•梦的实例分析》当中的内容。

6、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第六章》



《酷说老子》第六章(3)秦始皇和汉武帝,当年寻访求见过神仙究竟是谁?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连绵不绝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三大门派】:养神派

所谓养神派,就是将“谷神”“谷”解释为“养”的意思,所以“谷神”养神派看来其实就是教人们修养精神,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这一派的掌门在历史上十分神秘,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只是被人们称为河上公

1、

根据《河上公章句》里的解释:

“浴,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藏之神也。”

所谓五脏,即是:

肝、肺、心、肾、脾。

也就是说,河上公认为

所谓“谷神不死”,就是说如果人能学会调养五脏之精神,就能长生不死。

所以,他在《道德经》的基础,进一步发挥说:

“玄”,就是鼻子。(纯属独立研发)

“牝”,就是。(之前讲过)

那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人的鼻子和嘴巴在呼吸的过程中,可以接通天地之元气。

而所谓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堇”指的是:

人在呼吸时要放慢节奏,气似游丝,若有若无。

看到这里,你脑海里一定想起了什么,感觉似曾相识,没错!这分明就是现代人熟悉的禅修啊,至少表面上确实没有太大差别。河上公独创了这么一门修炼绝技后,确实卓有成效,据说他本人就很长寿。而他基本“禅修“路径特别简单:

以静坐呼吸的方法来“养神”,再通过“养神”“养生”,直至长生不老。

2、

后来,由“养神派”衍生出一门中国历史上重大的魔幻学科:

黄老之学。

由于黄老之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宏大而久远,所以我们有必要为河上公本人描摹一张清晰的素描,以便我们了解其来龙去脉。不过很可惜的是,中国历代的正史传记中,唯一提到他的只有《史记》,而且仅仅是一笔带过。

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里洋洋洒洒数千言,但是结尾轮到河上公出场时,却只给了他一个镜头,还没有台词,只有五个字的可怜旁白:

“不知其所出。”

也就是说,博学的司马迁无奈的承认,他并不清楚河上公这一套理论秘笈是跟谁学的,究竟师承何方。不过,司马迁倒是找出了河上公之后的六代传人,都有名有姓,说得有鼻子有眼,我们不妨暂且当真,然后据此回溯推算一下就能大体得知:

河上公应该生活在战国晚期,起码早于秦始皇一百年以上,与庄子(前369—前286)属于同辈。

3、

好,既然河上公在正史的传记里只能当群演,那么在传记以外的地方呢?很遗憾,司马迁之后的第二大历史学家班固《汉书》《艺文志》都压根儿没有给他上镜的机会。可能是因为班固属于求真务实派,书中不喜欢增添那么多浪漫主义色彩。

不过后来的一些史书导演们还算厚道,起码给他保留了一个幕后工作人员的名字。比如:

一、《隋志•道家》曰

“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

二、《旧唐志•丙部子录》曰

“《老子》二卷,河上公注。”

三、《新唐志•丙部子录》曰

“老子《道德经》二卷,河上公注。”

四、《宋志▪子类十七》曰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一卷。”

看来,我们只能到去正史以外的地方当中去寻找河上公的身影了。果然,天无绝人之路,河上公竟然在野史《高士传》一书里成功地当上了男主角。

4、

据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记载:

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

什么意思呢?这说明河上公河上丈人只是他的一个名号。也就是说,除了性别,皇甫导演对他的姓名、年龄、籍贯等等一无所知,只知道他居住在河边,喜欢研究道德经,还写了一本《老子章句》。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生平:

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生,道家之宗焉。

这一段是在表达:

河上公出生于战国末年,那时候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正好是逞嘴皮子的纵横家和权谋家们翻云覆雨的时代。而唯独河上公清心寡欲,不理世俗,独自隐居,一意修道,从红颜修到白发,晚年亦不亏初心。后来他把自己的修身养心之法传给了一个叫安期生的人,再后来,安期生将他的学问发光广大,成为道家的宗主。

你可能会好奇,安期生又是谁呢?不要心急,后文很快就会轮到他上场表演。

那么显而易见,这一整篇河上公的传记,剧情只有寥寥数十字,平淡如水,读来亦波澜不惊。与其说是传记,还不如称之为新闻快讯。当然,这可能是因为野史的导演同样局限于史料,无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演绎。

看来,河上公唯一主演的并且有丰富跌宕剧情的传记,只有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神仙传》了。既然是《神仙传》,我们也无需太严肃刻板,不妨把它当做是一部魔幻电影来观看。

5、

《神仙传》开篇如下: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也就是说,汉文帝时期,隐姓埋名的河上公依然还在一条河边生活。但众所周知:

汉文帝出生于公元前202年,登基是在公元前180年。

你能想象将近二百岁的庄子在汉文帝时期,依然隐居在南华山钓鱼吗?所以,文学界一直有人怀疑河上公应该是两个人。但是,道教界却一直坚持说河上公至少活了两百岁。其实不管是两个河上公,还是一个活了两百岁的河上公,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他是山东琅琊一带的方士,黄老学派的创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这部书之所以改叫《道德经》,就是拜他一手所赐。正是由于他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将前三十七章定为《道经》,后四十四章定为《德经》,后世才有了《道德经》之名。

6、

接着,《神仙传》又编排了这样一个剧情:

汉文帝时期规定,文武百官凡是不读《道德经》的人,一律不准上朝。有一天文帝对《道德经》里的几句经义不太明白,于是询问群臣,结果众人都齐刷刷地摇头。

汉文帝一怒之下,只好派专人不远千里跑去向河上公请教,不料河上公回了一句:

“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

果然高人都是有脾气的,请教学问哪有找“中介”的道理?!汉文帝只好屈尊降驾,亲自赶着马车前去拜访。去了以后,剧情就开始魔幻起来了。

河上公先是大显神通,飞升到空中,然后把以天子自居的汉文帝当面教育了一通,最后才缓缓地将《河上公章句》两卷传授于文帝。

正因为有这么一点传说,所以后世的黄老学派的门徒们都异口同声的将“文景之治”的成功,归因于河上公。

7、

为了更全面地说明黄老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谈到河上公的一个弟子:

安期生。

安期生,外号千岁翁,可谓是中国古代政治界全民瞩目的超级大明星。超级到什么程度呢?据刘向《列仙传》记载:

秦始皇当年派徐福出海去蓬莱,就是为了寻访他。

又据《史记•封禅书》的说法:

汉武帝先后七次到琅琊天台山,也是为了拜见他。

当然,据说安期生早已经得道成仙,自然有权利爽约,最终他并没有跟秦始皇汉武帝会面。由于传说中的他,一方面深得历朝历代帝王们的迷信与器重,另一方面则精通长生不老之术。所以他作为一个“出世入世两相宜”的完美形象,一再出现在后世李白、苏东坡、陆游等文坛巨星的诗句当中。

由此可见,黄老学派的“养神”论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说是一条隐藏在文人学士们心中的潜流。

8、

那么“养神派”的理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断案需要讲求证据,不能因为对方的非主流身份就轻易下结论。我翻阅了一些古代典籍,发现可以为河上公“养神论”直接作证的名人有两个:

第一个人,战国初期著名的道家人物列子。

《列子•天瑞》篇探讨养生成仙之术时,也引用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一句话。

第二个人,是唐末五代的一位道教首席人物杜光庭(850—933)。

他所撰写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其中就沿用并阐发了河上公的“养神论”的注解。

但是问题出现了:

《列子》被学术界认为是西晋时期的伪作,因此不能被当作呈堂供证。杜光庭又是道教界的本家人物,如此自证清白,同样无法令人信服。

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找别的证据。

9、

然后我又发现,可以为河上公“养神论”间接作证的书起码有两部:

一部是刘向的《列仙传》,一部是杜光庭的《仙传拾遗》。

这两部书对“谷神”的解释和阐发基本都跟河上公一致,但是这两部书的问题更严重,都属于神话小说,所以法官有理由不予采信。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由于河上公和安期生师徒二人,被认为是误导和蛊惑历朝帝王们求仙问道的罪魁祸首。因此,他们自古以来都一直站在历代文人政客们的心里法庭上,以“被告”的形象出场。以至于没有一位正统的学者,愿意为他们的“养神论”出庭作证。

于是,我只好勉为其难地当一次辩护律师,为他们找了三条铁证。以证明河上公的“养神论”,实际上是其来有自,而非空口无凭。哪三条铁证呢?

10、

【第一条证据】

《诗·小雅·甫田》曰:“以谷我士女。”

这里的“谷”,就代表“生养”的意思。

【第二条证据】

《诗·王风·大车》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这个“谷”,很明显就是“生”的意思。

【第三条证据】

由于“谷”的美好含义,所以古时候就衍生了一个成语叫:谷马砺兵。“谷马”即是“喂养马”的意思。

所以,如果单独作为本章的一种解释,河上公的“养神论”其实同样无懈可击。不过我们也不能排除,河上公有故意歪曲老子本意的嫌疑。

后来,有人觉得河上公的理论虽然听起来非常实用,却难以实践。所以需要加以改进和细化,变成一套普通人也能掌握的方法论。那么这一派又是提出了什么样的具体操作呢?我们下一节解答。




《酷说老子》第六章(4)老子和庄子,竟然合写了中国版的创世纪?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连绵不绝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四大门派】:养生派。

所谓养生派,就是将“谷神”“谷”解释为“性欲”的意思,所以“谷神”养生派看来其实就是教人们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从而达到长生不老甚至成道飞仙的境界。这一派的掌门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天师。

1、

张天师,本名张道陵,他在《老子想尔注》里面说:

“谷者,欲也。”

他认为:

“谷”或者“浴”,其实都是“欲”的通假字。

不得不说,这个解释一枝独秀,要远远比其他三派的学者们惊世骇俗的多。

2、

张道陵,是我们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千百年来他的天师形象在中国民间确实饱受追捧,一呼百应。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提出的“养生论”却是备受冷落,几乎无人响应。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学术界的正统人物全都认为他的“养生论”如同沙堆建楼,不堪一击,毫无学术依据,所以自动把张天师的声音给屏蔽了。

那么,“养生论”真的一点也经不起推敲吗?我的立场依旧是四个字:

证据为王。

3、

众所周知,孔子有一句名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主张以“礼”治国,而以礼治国的核心正是提倡将每个人的“欲”关在“礼”划定的范围以内,实施软禁和圈养,以达到弱化和驯服之目的。最终化“大欲”“小欲”,“小欲”“寡欲”。

后来孟子将孔子这句话当中的“饮食”物欲发挥开来,提倡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

张天师张道陵呢?其实恰好是将孔子这段话当中的“男女”性欲发挥开来,也恰好跟孟子的观点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因为张天师的“养生论”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养生莫善于寡欲。”

那么,通过“寡欲”来养生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呢,还是张天师自己独创的一套理论呢?

4、

其实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易经》。

比如《易经•损卦》里有一句话叫

“君子以惩忿窒欲。”

后来的战国时期的《礼记•曲礼上》也提倡说:

“欲不可纵。”

汉朝时期的著作《淮南子•道应训》同样有过类似的论述:

“除其嗜欲,损其思虑。”

不知如此,历朝各代的大多数正统学者,基本都对“节欲养生”的理论趋之若鹜,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就曾写诗自勉:

“我亦近来知损益,只将惩窒度馀生。”(《感尚子平事》)

清代著名学术大师俞樾曰对“养生”也很痴迷:

“君子以惩忿窒欲,此方治肝治肾。”(《春在堂随笔•卷六》)

顺带一说,曾国藩的“修身”理念同样受到《易经》影响,所以曾经在日记中警戒自己

“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个字。”(《求缺斋日记•颐养》)

5、

好,我们综合上述可知,张道陵作为东汉人,他的理念本应该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但是,为什么后世的学者对他“养生”论只字不提呢?原因其实不那么光明正大,有点难以启齿。

起码有三盆公认的“冷水”,将张道陵的理论之火浇灭在了学者们视线中。

第一盆水是太可疑,删改字词,不符合老子原本;

第二盆水是太敏感,内容低俗,涉及房中术;

第三盆水是太科幻,思想迷信,追求神仙术。

而以上三盆“冷水”,无疑都被正统人士所鄙弃,或许只有洗脚的时候才偶尔会想起。所以,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这部书一直不受重视,命运多舛,很早便在中国失传。直到清末,人们在敦煌莫高窟里才发现了残本。

6、

如果是河上公“养神法”告诉了我们“长生不老”的宝藏所在地,那么张道陵“养生法”则相当于是为我们标明了路线图。他通过“节欲”“养生”,再通过“养生”来达到“长生”。相对于河上公的原地打坐张道陵的理论更加真实可见,也似乎更切实可行。

因此“节欲养生法”如同是一块巨大的磁石,为张道陵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

那么综合上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欲”,仿佛是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黄帝四经》就说:

“生有害,曰欲。”

《老子西升经》则不客气地宣称:

“欲者,凶害之根。”

不只是中国,世界级的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为人世间的七宗罪排序时,第一宗罪也同样是

色欲。

看来,“欲”不仅仅是过街老鼠那么简单,还是国际上的头号红色通缉犯。那么既然“欲”如此该死,为什么老子要说“欲神不死”呢?既然“欲”是坏的,“道”为什么要造“欲”呢?为什么要使人类产生“欲”呢?

张道陵的答案是:

“道重继祠,种类不绝。”

这个理由听起来十分牵强,无法令人信服。但是西方的耶稣也并没有找出更好的答案,在基督教的教义中:

性欲,即是肮脏的代名词。

如果将早期基督教领袖圣保罗的性观念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凡是不为繁衍后代的性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很明显,这跟张道陵的思想如出一撤。

7、

为什么在宗教思想中,性欲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繁衍后代呢?其实,我们应该想一想人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

亚当和夏娃最初生活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无知无欲。后来地上长出了树,果实悦目可口,其中一颗便叫做“分别善恶树”。有一天,夏娃被蛇诱惑,和亚当先后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禁果。

从此两人有了分别心,有了男女的羞耻心。换句话说:

从此人类有了性欲。

所以,亚当夏娃被耶和华赶出伊甸园之后,便开始同房。于是,人类诞生。

8、

无独有偶,佛教最早的一部典籍《长阿含经•世纪经》也有类似的记载:

在佛教的创始理论中,地球上最初并没有人类,人类本来生活在“光音天”的世界里。人类如同天使一样,浑身透明,通体光亮,居住于云顶,往来于空中,并没有男女老幼尊卑上下之分。那个时候,是众生共同无差别的生活在世界上,所以名叫众生。

后来,地上长出来一种美味的醍醐,味甜如蜜,激起了天使们的好奇。终于有一天,天使们再也抵挡不住这种美味的诱惑,捡起来尝了一口,于是有了味觉,也从此产生了贪欲。更没想到的是,天使们的身体越来越重,光亮也越来越暗,既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也失去了透明的体质。从此显出凡胎肉体,从空中坠落到大地,成为一介凡人。

吃得多的,皮肤粗糙,相貌丑陋;

吃得少的,皮肤光滑,相貌艳丽。

于是,这些刚从天上降落下来的人类开始有了分别心,有了美丑的观念,有了男女的羞耻心。换句话说:

人类有了性欲,所以男女开始媾合。

于是,人类诞生和延续。

9、

好,听完基督教和佛教关于人类起源的学术,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老子本章的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连绵不绝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怎么样?是不是跟《圣经》和《长阿含经》的记载十分类似?仿佛是三个作家以各自的角度在描写同一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地方在于:

耶稣和佛陀是以故事的形式去论述,而老子是以抽象的语言来概括。

老子唯一缺乏的,是“欲神”以前的事情。但是无须担心,其实后来的庄子已经替老子将这一场景描摹出来了。

10、

《庄子•应帝王》记载了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两人常常在浑沌的地盘上相聚,浑沌对他俩款待甚善。倏与忽,就准备报答浑沌。

两人商量说

“人皆有七窍,唯独混沌没有,不如为他凿开七窍。”

于是每天凿一窍,七天后,浑沌被他们哥俩给敲死了。那么问题来了:

混沌为什么会死?

原因很简单,因为混沌七窍一开,便有了欲,更准确的说:

是有了性欲。

原来混沌,只是庄子的一个隐喻。庄子的“混沌”,就等于是老子的“天地根”,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光音天”。只不过庄子是拟人化的写法,耶稣佛陀是借喻式的表达。也就是说:

混沌代表了人类的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的一种“至人”境界。当初上帝亚当夏娃说,吃了禁果就会死。其实死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类原始的“混沌”状态“混沌”死而“欲”生,于是亚当夏娃繁衍出了人类。

这不就等于是老子所说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吗?

11、

由此可见,庄子老子其实相当于合写了一篇中国的创世神话。

庄子讲述了前半部分,而老子讲述了后半部分。

另外从内容上看,本章也完全可以独立于《道德经》其他八十章之外,单独成篇。所以,张道陵“谷”解读为“欲”,何尝不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理论呢?

老子的一个“谷”字,吵出四大门派,各有千秋,诸位可以任选其一。

第六章【完】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你可能感兴趣的:(《酷说老子》第六章(合集):“谷神”的真相,蕴含着中西方神话起源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