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不灭的灯

《悲惨世界》是一本不论我看多少遍都要赞叹不已的书。

其实,更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悲哀的人们》。不过这个名字也非常好。小学四年级时偶然在书店里看了一点。高二时终于找到机会补齐了。

我还记得自己刚刚看完第一遍时的心情。那是五月,我即将成为高三党。学校附近已经开始卖冷饮和凉面。我的同桌点了份凉面。我坐在她对面小声地说自己的感受。(不是我买不起,是那家的做法实在不合口味)

因为我本人和冉阿让有些相似的地方。我也曾经为了一块“面包”背负了心灵的枷锁。也常年得不到爱。所以,当我看着这个人物最终有了这样的结局时。一直有些心有不甘的感觉。

我同桌一边吃面一边说,那最后别人不还是知道了他的用心吗?悲剧都是要毁灭好的来给人看的。

她的安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高中时的我因为明知名校无望,终日只是完成作业后看名著写故事。在看了这部名著,又联想到自己敏感的身份。我第一次有了危机感。

怎样的人是悲惨呢?是像德纳第夫妇那样清贫心也穷的人。他们愚昧,他们凶悍。而让人深思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面目。德纳第为了骗钱不惜伤害女儿的手,因为不想负起责任而把年幼的儿子们赶出家门自谋生路。他比他的妻子更可恶。是真真正正的悲惨的人物。

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物呢?或者说,我能成为怎样的人物呢?老实说,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觉得每一个人物都很悲惨。而经过了几年历练,我有了新的理解。

幼年失去父母,由姐姐养大,为了抚育几个外甥不惜犯下偷盗面包的罪被判五年后因为几次越狱被加判到二十多年的冉阿让自然是不幸的。雨果先生是根据一位因为偷面包被判刑后释放找工作处处碰壁的人以原型写下此书的。欧洲中世纪的法律十分野蛮。杀了邻居,或许只罚点钱。而偷猎了什么大概就要被处死。雨果先生曾说——锯断一棵小树,就要安安静静上绞刑架。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根据历史。我知道,此时的欧洲。贫富差距已经很大。富人受用不尽。穷人水深火热。

“贫穷使男子撩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雨果先生说的这种情况,在当代又可曾绝迹?据说,当时的多数盗窃案与饥饿有关。

在那样的时代。可能还有很多个冉阿让。他们最好的年华掷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最终真的成为狡悍之人。

而冉阿让。他又是幸运的。在他被释放后的那一夜。他被许多人拒之门外的那天,主教收留了他。(抱歉打不出来他名字)。这位主教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他看出来这位刚出狱的人只是以假面来宣泄。他给予冉阿让足够的帮助和信任。

在冉阿让偷了他的银器逃走被抓回来后。说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因为,他记得冉阿让说他其实想做个好人。

而以后的日子。除了他无心之下犯下的那个真正让他后悔的事情。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人。并最终打动了他一生的仇人。那银烛台。那照亮在临终的冉阿让的房间的银烛台,最终真的照亮了他的人生路。

遇人不淑,被骗的很惨最终在暴力执法下因失去希望而死的芳汀自然也是不幸的。美丽的芳汀,勤劳的芳汀,如果她没有不幸遇上一个浪荡子,如果她没有被老板娘所骗留下女儿,如果那个小镇上的人能够多一分宽容。她不应该是那样悲惨地死去。芳汀在老板娘的谎言下先后失去了自己的金发和贝齿。以及廉耻和健康。最终是希望和生命。在雨果的作品,死,很多时候并不是悲惨的。因为,死,代表解脱。承认了错误的冉阿让答应会替她照顾女儿。可怜的芳汀也应该无憾了。

冉阿让找到珂珂特时,她已经十一岁了。对于母亲,她已经没有什么印象。父亲更是毫无印象。而在残酷的德纳第一家如奴隶一般的生活也让她的心冰冷。如果没有冉阿让的帮助。她很可能步母亲的后尘。在冉阿让的帮助下焕然一新的小姑娘内心已经认为这是自己的父亲。而冉阿让也没有去刻意解释。

他努力工作,收获了财富。从前,他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今,因为一个承诺。他有了一个具体的任务——抚育一个女孩儿。

他冒着生命危险越狱,又冒着被抓的风险去带回小女孩,为了让女孩儿入学,他又冒了一次大险。坟场的那一幕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冉阿让的一生做过许多好事。但是,我认为他最满意的好事是珂珂特。他把她照顾的亭亭玉立,温柔大方。并且眼看着她嫁给一个忠实的人,拥有美满的人生。他把自己所剩的财富都留给他们。也相信他们会妥善处理。他可以无愧地去见主教了。我虽然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难过,却也不得不说这是他最好的结局。

《悲惨世界》人物众多,时间上跨越非常大,篇幅宏大。堪称史诗般的享受。今天我就只说一下关于主角的想法吧。由于雨果博学,思想超群而且热心政治。所以书中有非常多与正文无关的内容。这世界上在书里扯闲篇而且扯的非常多的不让我讨厌的估计只有雨果了!

我个人完全赞同雨果的观点——能够战胜恶的,只有爱。当农田里长满了作物,杂草也不易旁生了。不管时光变迁,我不会忘记那盏不灭的灯。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惨世界》——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