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心得

                                六年级    朱红利

图片发自App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著名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多数部分也是世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上让水沿着水槽留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槽;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了一些其它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具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你是怎么做的呢?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教育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教育上的残疾人了。

图片发自App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所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中又何尝少呢?教育,自其诞生之时,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只是语言的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要设置情景,数以万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学校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意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绝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景,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能使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还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不同方法。这样的独具匠心的指导,无论是被正在接受煎熬的学生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儿的家长,都有开阔思维,纠正偏差的效果。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