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在研修中学习  在思索中成长

                                    ——省记名师学习感悟

        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我很荣幸地参加了2019年河南省名师培训学习。河师大的培训团队给我们请了10多位专家教授的报告,他们从师德的净化、教研的开展、课堂教学及反思的研究以及信息技术的提高等方面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这些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感受之一:爱,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

      王茝教授告诉我们,教师要在一个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因为这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爱并不等于放纵,也要“严”,但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信服你,依赖你。王红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要做“火柴”,不做“蜡烛”;做“律师”,不做“法官”;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做“农夫”,不做“园丁”。教育是帮助孩子成长,而我们教师总是让孩子沿着我们帮她设计的轨道行驶。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发展,作为教师,只是在他行走的轨道上拨去一些影响他行驶的杂乱的石子。至于往哪行驶,朝着什么方向行驶,这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感受之二:研,既要研学生又要研教材。

        许昌市教研室张红娜老师就给我们呈现了她研读教材的方法。她的《读懂教材的实践研究》从教材是什么?怎样研读教材?如何厚研教材,通过自己备课上课的实例无私地把自己几十年的所想、所研、所感分享给我们,为我们以后的备课、教学指明了方向。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依据和材料,我们对教材要“依”而不“赖”,“信”而不“迷”。我们在备课时要把老教材和新教材对比,找到修改之处而后思索修改的原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还要把不同版本教材进行对比找到共同之处,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并根据学情自觉判断应用合适的教学材料,创造性应用教材,让教材最大化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老师的教学服务。张老师通过《比例尺》的教学给我们讲解了她是这样研读教材的。首先思考比例尺是什么?其次是它的教学位置放在哪里更合适?教材是如何编排的?这三个问题主要来源于她深度的思考。教学过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比例尺只是一个比为什么却叫“比例尺”呢?我们有疑惑也没有深究只是想想就算了,可是张老师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比”很好理解,说明比例尺是一个比,“例”通过分析比例尺的应用发现它一般都用在图例中,”尺”并不是说它是一把尺子,而是看做一种标尺,是一幅图的主题和灵魂。原来比例尺是可以这样理解的。分析比例尺的编排位置是在正反比例之后,很多孩子会误认为比例尺是一种比例,教学参考书上指出,它是一种比,可以作为比的应用,又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也可以放在比例之后。张老师把它提前到比的意义教学之后,通过提前可以再次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学生把它看成比例的误区。张老师又再次分析教材找到孩子的学习起点,设计了一个精彩的开课。张老师从位置方向开始引入,小明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距离学校多远?孩子很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可是对于距离多远却很迷茫,有孩子提出了,我们不知道一段代表多长啊,教师顺势出现了线段比例尺,孩子便顺利解决了问题。由此老师便说,看来这个躲在角落的小家伙还挺重要的啊,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比例尺。这种基于数学知识的情景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比例尺,介绍生活中的比例尺等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张老师从对一类知识的整体把握、一个单元的调整补充、一节课的质疑完善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教材虽然平凡确是作用无价;教材很”薄”但需要我们“厚”读。教材内容有限,但要求我们去潜心思考与研究。

通过她的理论联系亲身研读的过程,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教师一定要厚练基本功,“厚研”教材,”厚读”学生,“厚析”课堂,”厚积”反思,才能实现厚重的课堂,成为“厚重”的教师。

      新乡新区小学的李友珍主任总结了课堂教学三部曲:

1、顺验而研,关注学生真实起点。让教学与儿童经验接轨,让教学与原生态的思维接轨。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属于三角形的在认识。它是三角形认识的一次升华,是从图形外部感知到内在规律的一次探索过程,是从图形要素的认识要素(角)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一次递进过程,也是将来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探索图形奥秘的重要基础。如果从数学知识形成的角度分析、数学结论是数学规律的一种抽象,蕴含着抽象思想。“顺验而研”教学主张:找到学生的真实起点,扣准学生的学习脉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学而教,展开符合学生当下学情的“教学”,努力让教学呈现真、实、透的理想状态。

2、顺思而研:关注学生学会学习。顺思而研就是顺应儿童的思考展开的概念教学研究,它是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搭建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勇于探究,甚至敢于质疑的平台,学生向异性思维得到充分激荡和碰撞,真正起到砥砺思维,自主发现、抽象内在的规律与本质,抽象概括概念的意义。顺思要先思,无思则勿“研”如: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所用的材料或实验工具,给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制定目标明确的活动要求等。真正把学生置于研究地位,让他们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寻找、去操作、去发现,课堂上才能生成丰富的、出人意料的丰富资源,这些资源的呈现正好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更好的研究信息。

3、顺研而研:关注学生能力提升。为学生提供原认知方法,给学生适当的探究时间,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学习资源,通过向异思维的碰撞,在质疑时教师示范高水平的操作发现、推理数学本质属性并对意义重点强调。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达到知其所以然。

4、顺联而研:关注核心素养

教学中,追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喜欢数学,追寻概念间联系,实现概念本质属性理解,追寻图形间联系,渗透数学思想,追求问题解决,发掘知识深处的联系,启迪学生的智慧。这里的智慧就是数学核心素养。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从本质上说,儿童的学习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伴随这个过程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培养高层次的思考技能,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则是构建思维体系的“骨架”,只有挖掘知识深处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获取有意义的学习价值。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

要一千倍。            ——波利亚

1、读懂学生学习的起点

2、读懂学生学习的思维

3、读懂学生的错误

4、读懂学生的质疑

5、读懂学生的真实想法

6、读懂学生的情感

读懂学生的方法:

课前访谈(通过课前谈话了解孩子,帮助我

们把握教学起点)

课前问卷(问卷的设计要精设计,前测题目

设计科学合理才能带来科学的分,需要一定

精力和时间。日常教学中,课前可以出几几个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研。)

经验和分析(教学中每节课都需要做的。)

课堂沟通和检测(教学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上不断的关注学生的表情,了解学生是否理解。)

课后访谈与作品分析(课后进行访谈、批阅学生作业、进行测试分析不断追问错在哪,进行分析总结,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感受之三:思,有反思就有进步。

河师大为我们邀请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刘晓婷教授,她身材娇小,温婉柔和,风铃般的声音给我们诉说着教育故事,给我们呈现了一份饕餮大餐。

      刘教授带着我们对一个个案例的进行剖析,从“教学反思”都反思些什么、教学反思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反思、什么是反思?等等,逐渐让我从迷茫走向明晰,现将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

1、通过今天的讲座让我认识到一个人认知方式的转变是多么的重要。以前的我大多数凭着经验去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就会造成盲目自信出现错误判断。而真正认识问题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是要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不管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我们要聚焦主题,然后去分析问题,寻求证据,行为跟进,改善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找到科学的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准确的做出判断。

2、教学反思不单单是把教学中的困惑或者成功之处记录下来,而是找到困惑背后的问题,从问题的本质入手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去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学生情况调查,教学设计的剖析等等找到问题存在的症结,接着查找资料,重新审视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再次实践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刘老师举个经常遇到的例子,在乘法竖式计算中遇到”多写加法号的问题”;在连加计算时有些教师否定楼梯式书写;在除法竖式48÷4时没有计算的过程等问题中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的问题“竖式的书写问题”继而聚焦了这样两个问题“竖式和横式的区别是什么”“竖式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刘老师便查阅数学史,从古代的“算筹”“珠算”“笔算”到西方一些算式的演变过程,找到了竖式是为了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数目较大,需要记录思维过程,追求简洁时才用的。这就解决了我们最初的问题。刘老师这种严谨求学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刘教授告诉我们反思就是反反复复的思考。不断地追问自己,让自己永远保持好奇心和上进心。她给我们讲述她女儿的学习小故事,“岛”字在书写时写成了山在鸟上,当妈妈说孩子错了时,孩子就辩解说,山上有鸟才有岛,鸟怎么会把山吞到肚子里呢,刘教授一查资料,在国家没有出现简化字时“岛”字就是孩子的写法。孩子就有这样的思考为什么作为成人反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呢,这就是教条化的影响让我们变得懒惰不愿意去思考,认为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上次有个教授还举个这样的例子,原来的一套人民币“贰”字写错了,把短横写到了上面,用了几十年却被一个小学生发现了错误。我们怎么了?反思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了?

      反思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记得一位专家说:“你努力地教一辈子的课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要坚持写几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长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重视反思、善于反思,要让反思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习惯,成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有力的抓手。

感受之四:悟,给孩子什么样的数学。

回归到数学课堂,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我们要教会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教学不能只教学生知识能力,而是要以双基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记得王永春教授做了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把整数的除法看成杨树,分手看成柳树,再看比时那就是榕树,那学完这三个知识以后就不能只看到每一种数了,要看的是一片森林。这就告诉我们数学是个体系学科,没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现在的教材是线性结构,如果教师不能把每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化,这个知识体系就形成不了,那么孩子的知识学习也是碎片化的,再提取应用时就会遇到困难。

        短短一周的学习时间,让我们因忙碌而变得浮躁的内心渐渐安定下来,使我们的思想在专家的引领下再一次沉淀升华。一位位资深专家学者的讲座,在让我感受着教育的深邃和宽广的同时,又一次领悟了"学,然后知不足"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0-18 - 草稿 - 草稿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