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苦难未必是一件坏事

战火连连,西风鹤唳,孤苦一人,食不果腹。受尽人间的白眼、冷落和嘲弄,饱尝风霜之苦。朱元璋年幼时在元末时代遭受了与其他贫苦人们一样的贫苦折磨。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字国瑞。朱元璋的父母为什么给他取朱重八这样名字呢,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农历九月十八日,这一年父亲朱五四四十八岁,母亲陈氏四十三岁,父母俩的年龄相加九十一岁,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那么他的名字应该叫九一或一八。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宋元以来的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没有职名,除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为称呼外,还有以行辈命名的。

朱重八,即按照行辈的次序而取的。他属于“重”字辈,排行第八,因此取名为重八。而后,朱元璋又给自己取名为“朱兴宗”。朱元璋的名字由来,是由其参加的义军首领郭子兴为其取名,字取为国瑞。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朱元璋年幼时,家境贫寒,和小时的伙伴徐达、汤和等人一同给地主家放牛。

时逢元朝末年贪污腐败,苛捐杂税严重,连年灾害,日子越发不济,哥哥嫂子的孩子先后病死饿死,姐姐姐夫一家满门死绝,父亲、母亲、哥哥们也因饥饿贫寒而染疾去世。

无奈,朱元璋和二哥央求地主家发善心给一小块坟地,将逝去的家人草草埋葬。

埋葬亲人遗体后,失去生活依靠的朱元璋,来到了附近的皇觉寺去当小行童。

然而,寺庙也不是穷人的乐土。在那儿,朱元璋作为行童,每天要需要打扫佛堂,上香烛,敲钟鼓,做饭,洗衣裳,并连带给全寺的僧众做其他各种杂役,干得不好,还要挨长老的骂。

而且寺庙里不给工钱,只管饭,实际上不如一个长工。

朱元璋经常累的不行,也常常吃不饱肚子,即便这样的日子,也过不了很久。

朱元璋仅仅在皇觉寺生活了五十天,就因寺庙无粮可供僧众食用,众多僧众被遣散了,朱元璋只好作为游僧四处化缘求生。

化缘,为佛教用语,意为募化、乞求布施,其实就是叫花、要饭、乞丐。

朱元璋,自从被赶出寺庙后,便四处化缘。后听说,南边和西边灾情较轻,收成较好,就去那边化缘。

在此过程中,他跋山涉水,穿村越镇,白天对大户人家敲一阵木鱼,唱几句佛,讨得几文钱,要几勺米或者一钵米饭,晚上则借古寺或农家的茅草屋歇脚。

遇到荒无人烟的地方,饿了就抓几把讨来的存米,用瓦钵烧熟了吃,存米吃光了,就摘些野果充饥。

有时,连山洞或背风的山崖都找不到,就干脆躺在野地里,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星辰露宿。

就这样,朱元璋化缘了几年的时光,也是其行乞流浪的一段日子,虽然日子很苦,但是也锻炼了他。

他熟悉了这些地方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大大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由于沉到社会的最底层,广泛接触到贫苦弄明,并且受到淮西衣袋从事返元秘密活动的义军的影响,对社会的黑暗,当朝的昏庸、百姓的困难和民心的期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流浪的过程中,他生活没有稳定的依靠,于是广交朋友,铸就了他日后的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又多疑爱猜忌。

经历磨难是一种财富,一切不幸的遭遇和坎坷,都能使人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增长才干,变成促使人奋发向上、拼搏向前的力量。

如果没有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苦难,朱元璋是不可能成就他后来的事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元璋》|苦难未必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