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

生与死,是一个太沉重太深刻的话题,我们普通人很难把它诠释清楚 ,但有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去思考。

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

一、我们都热爱生命忌讳死亡

前几天姨妈走完了她88岁的生命历程,安静地走了。老妈无意间知道了这件事,她表现出来的不安、惊恐令我们心酸。

记得春节期间几个好友聚会,席间谈到某一个熟人猝死的事情,大家唏嘘之余是一种释怀:人都有离开的那一天,只是早晚而已。

甚至有一个好友开玩笑说:“如果我们中谁先走一步,到那边准备好酒菜 ,其他人随后定会陆续赶到。”

好像死亡距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我们不惧死亡。但是对于风烛残年的老者来说,死亡是随时发生的事情。

就像母亲,过了80岁以后,总是在担心某一天就会死去,每当附近或者亲戚有人离世,她必寝食难安,悲伤好久。

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

可是,我们如何安慰她、劝一位92岁的老人看淡生死呢?

我们是一个重生也重死的民族,但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是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而对于死亡是忌讳的,传统教育中很少涉及到有关死亡的话题。

因此中国人对于死亡是怀有恐惧之心的,当年秦始皇踏遍神州寻觅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也证实这位威震天下的始皇帝,也是害怕有一天会死去的。

记得我小时候躺在床上,望着土墙上糊满的报纸,常常思考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问题:我过了今天是不是离死就近了一天,我过了这半个小时是不是离死就近了半个小时。

事实上,我儿时思考的问题正是一个真理。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你害怕死还是不怕,活一天就一定离死亡近了一天。

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

二、死才是生者最后的归宿

我的一个小同事,是一个阳光漂亮的女孩子,十年前师范大学毕业应聘来到我们学校。如果不是她自己告诉我,实在看不出她在高中时就已查出患了绝症。

她说开始确诊时,她天天以泪洗面,感觉人生刚刚开始就要结束,命运对她太不公平 ,后来一件事让她想开了。

她的一个远房小侄女,不到两岁就患了一种被称作“幼儿癌症”的重病,在经过一年痛苦不堪的治疗后还是走了。

那一天她跟着母亲去了那个失去女儿的大哥家,看着静静躺在小床上的小女孩,她突然有一种开悟的感觉:小女孩来到世上玩过、笑过、痛过、哭过,今天就算回家了吧,回家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后来她一边治病一边读书,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和其他女孩子一样找到工作、然后恋爱、结婚。

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

现在那个阳光漂亮的女孩子,已经告别这个世界整整一年。同事们再聊起她,已经没有多少悲伤,逝者已经远去,生活总是在继续。

只不过,去年还在眼前,今年却消失无踪,感觉生与死也就在那一瞬间。

令我刻骨铭心的一次死亡,是我的父亲去世。那一年他不足七十,突发脑溢血被送医,躺在急救室里任凭我们怎么呼唤,他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

出殡那天,当我看到田野里那个提前挖好的长方形大坑时,我才承认父亲真的走了,这里就是他的新家。

第一次感到:死亡离我们这么近,死亡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像回家一样。

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

三、我们如何诠释生与死

“生”和“死”都是同样重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生”,什么又是“死”呢?

冰心在散文《谈生命》中,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比作一棵小树。

那江春水从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一路欢唱着越过悬崖峭壁,冲倒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汇入辽阔的大海。然后他消融了,归化了……

生命就是这江春水,从发源就朝着到大海奔流,大海就是他最后的家园。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在早春破壳出来……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终于有一天,他的枯叶一声不响的落在大地的的怀抱。他消融了,归化了 ……

生命更像这棵小树,从一粒种子开始,长到参天耸立,然后在生命的冬季投入大地的怀抱。

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

“消融”、“归化”,是那江春水和那棵小树的结局,也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结局,无论他一生有多么丰富多彩的经历,总有一天必然要汇入“辽阔的大海”,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这“所有生命”中,当然包括人类。

李白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陶渊明也认为,死是生的一部分,死亡只是人的生命化作了另一种状态存在于天地之间。

我更喜欢中学时代一位老师对生死的比喻:人降临世间就等于乘上了一辆公共汽车,总有到站的时候。

不过有的人上车早下车早,有的人上车早下车晚;有的人上车晚下车晚,还有的人上车晚下车早……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但是早晚下车是一定的。

由此可见,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既然我们踏上了生命的历程,就应该到站下车。人人如此,没有例外。

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

说了这么多,似乎对于生与死的问题稍微明白了一点,但又似乎依然没有谈清楚。

冰心说:“我不敢说什么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那么,我可以说:“我不敢说生死是什么,我只能说生死像什么。”

生死像什么呢?就像一根蜡烛,刚刚点燃就算生命开始,最后燃尽熄灭就是生命结束。

生命还像什么呢?就像一片树叶,春天萌芽便是生,秋后落叶归根便是死。

这样的话,我用蜡烛燃尽、落叶归根来对母亲解释死亡,她是不是就对这个沉重的话题释怀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88岁的姨妈走了,92岁的母亲怕了:我该如何让老人看淡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