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我的镜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在汉元帝建昭年间王昭君被选入皇宫的。如果能得到君王的宠幸,她就能够从民女跃升为皇妃,从此彻底改变命运。但后宫的女人实在太多,汉元帝连看都看不过来,只能安排宫廷画家给每个女人绘制肖像,所以谁的肖像画得美些,谁就能得到侍寝的机会。

既然女人们的命运掌握在画家的手里,地位卑微的画家也就有了权力寻租的能力。主动巴结送礼的女人可以享受美颜滤镜的待遇,至于那些不懂事的女人,当然会被画得丑些。王昭君因为放不下身段,入宫多年从没有得到过皇帝的宠幸,而青春是不会等人的。

到了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yé)向汉朝示好,提出和亲的请求。正常情况下没有哪个汉人女子愿意远嫁匈奴,让后半生陷落在既陌生又落后的地方,但王昭君自愿请行。

汉元帝先是巴不得有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出现,但当他真正见到王昭君本人,才发现自己被肖像骗得多惨。但这时候已经来不及后悔了,王昭君正式嫁给呼韩邪,于是有了昭君出塞的传奇。而汉元帝越想越气,杀掉了以毛延寿为首的一干画家。王昭君从此再没有回过家乡,死后葬在塞外草原。

如果站在个人的角度,把王昭君的人生当成一个范本的话,你会得到怎样的启发呢?

且来看看古代诗人们对昭君出塞这段传奇的看法和写照?

(一)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从诗中,不难发现杜甫显然不把昭君当作弱女子,而是当成英雄豪杰一样。他相信昭君一定满怀怨恨,但怨恨无论多深,也还一定思念故国。这就是他对昭君的看法和写照。

很有意思的是,杜甫本身也是一位爱国之人但也是一位哀怨之人,他出身晚唐见证了盛唐下的衰败,从年轻时“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哀怨。

(二)刘长卿《王昭君歌》

自矜娇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整首诗最要紧的是前四句,大意是说:昭君对自己的美貌太自负了,相信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这才不把画家放在眼里,不肯向他们低眉折腰;哪曾想到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样一个细节上。简而言之,就是他认为王昭君太自负了。

刘长卿本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刘长卿到处留诗,传说他在每一次题诗之后,落款不写姓氏,只写“长卿”二字。他说自己名满天下,别人只要看到长卿题诗,不可能想到其他也叫长卿的人。诗人的张狂,在这件小事上可见一斑。

同样的昭君出塞,杜甫看到了哀怨,刘长卿则看到了自负。

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他们哪是看到了昭君出塞,他们只是看到了自己。

在你身上看到了哀怨,我也看到了我的哀怨;在你身上看到了自负,我也看到了我的自负;在你身上看到了一切,我也从我身上看到了这一切。你就是我的镜子,你点亮了我。

从哲学上的角度来说,没有“你”的镜子的存在,也就没有“我”。

举个例子,曾经的你被妈妈温柔的照顾,从此你将这种暖暖的感觉内化到心中形成一种叫“温柔”的感觉,自此当你看到别人产生这种暖暖的感觉的时候,才明白这叫温柔。只有被爱过,才会懂得爱别人。

没有镜子,我们看不到自己长什么样子。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就是我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