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同学诗友问诗的起承转合是什么,有何用。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用起来又很复杂,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有时也想,讲这个问题没多大必要。写诗在个人悟性,万不可被框架束缚。主要想靠个人体会来达到理解贯通,而不是说教。
本文从起承转合的出处、起承转合的意思及起承转合在作品中的运用等三个方面,对起承转合做一浅析。
一、起承转合的出处
起承转合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这是目前对起承转合解释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二条出处,后来也有金圣叹、鲁迅等人,对起承转合进行了注解,但都没有超出以上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是后人的一些研究结果,或者是总结。唐宋时期的人们写诗词时,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但作品不是也超过后代吗?这也是我一直不想讲的原因。
但时有问起,也只能结合典籍及众家之言以及自已的认识,浅谈一下,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二、起承转合的含意
在我认为,起承转合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诗词结构章法,也称为诗词结构谋篇布局之术。
起者,开端也。文章的开端要平直。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平铺直叙、留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
承者,承接也。承要舂容。什么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从容。意即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
转者,变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变化,如果说起要平,在转这儿就要有波,有起伏了,要跌宕有致,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合者,结尾也。结尾要渊永。何谓渊永?深远、深长也。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有意义,有韵味。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均要干脆利落,有力且有味。
诗词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三、起承转合在诗词中的作用,(整体分析)
我们拿杜甫的《登高》而分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
“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
“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最后补充一点,起承转合的呈现方式在绝句,律诗,词中都有体现,不限于个别体裁。写诗的基本套路就是这样的。剩下的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了。
比如:
1,绝句中起承转合
悯农(其二)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五言绝句每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2,词中起承转合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前叙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肥”“瘦”二字借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点出春天已逐渐消失,寓意花与人同瘦,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曲的起承转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烘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羁旅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一般来讲,绝句的起承转合,一般是一句承担一项任务,律诗的起承转合,则是二句承担一项任务。也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律诗也常见转合在最后一联一并完成。律诗以联为单位,绝句以句为单位但“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而表现为“承”的句子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
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要将句子和意思结合起来分析,重在从意思表达上分析。
作业:分析下列诗中的起承转合,并作简要说明。作业私发于我。
1,《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2,《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3,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