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上了10多年学,竟然现在才想起来学习怎样读书?

我发现人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经历了痛才会改变,别人说的你都听不进去。

不知道是因为我从小反应迟钝,后知后觉,还是什么原因,我出来社会后,才发觉自己上了10几年学,好像连怎么有效的读书都没学会。

更不要说其他了,也不知道这10几年学是怎么上的,后悔以前没有用,只能把握现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十年前我是回不去了,只好现在努力把十年前的东西给补回来。

以下是我阅读《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一些自己的反思和感悟,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启发。


01

书是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其实在你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已经有人遇到过了。并且写成了书,为你提供了解决方案,或者给你提供一个新的思维。

书是大部分问题的出口,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你难免也会焦虑,烦躁,此时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本书也不乏是一种解压方式。

更何况还可能对你当下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思维,难的是在现在这个世界生活中充满了太多满足你短暂快感的东西了。

各类短视频,各类娱乐综艺节目,各种游戏占据了人们的生活。

你仔细的观察周围你就会发现,有时候你出去吃个饭,就会看见基本大部分人的都在低头刷短视频,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剧娱乐综艺节目。

这不乏是一种解压方式,不要说别人,我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我自己之前经常也是这样做的。

只是后来我逐渐发觉好像有点不对劲。

你会发觉你自己刷到的一个视频,出去到外面就餐或者其他地方散步游玩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老大爷,或者一个老大娘,或者中年大叔,甚至一个小学生也刷到那个同样的视频,也是同样的背景音乐响起。

我就突然觉得我怎么做的事情跟小学生或七八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娘没啥区别。

我就有点怀疑我刷的那个视频的意义,对自我产生了怀疑。

经过观察,我有种错觉,怎么感觉周边的人要么在刷短视频,要么在看电视或综艺节目,要么在打游戏。

不是说这些不好,也有大把人通过做短视频,打游戏赚到票子,但是人家是专职把精力集中在这一点上。

而我们大多数平凡的人刷短视频,打游戏,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娱乐放松心情。

放松心情适当的刷一下也行,但你发现这玩意儿很容易让你产生上瘾,它有让你上瘾的机制。

你想想你本来说刷5分钟的视频,一会不经意你已经刷了半个小时了。

你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好像不发觉时间流走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心流状态,如果这种心流状态用在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就更好了。

你本来是说放松一下心情刷一下,结果一不小心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我有时候就在想,你说你怎么会别人的差距不大呢?

每个人每天同样是24小时,你下班之后如果有2小时空闲时间自由支配,你会怎么支配时间?

你下班后想放松心情说刷5分钟视频,或者打盘游戏,结果禁不住诱惑,咻的一下,2个小时没了。

你明天大概率还会重复此行为,因为它让你心情愉悦,长此以往,你逐渐上瘾。

你每天晚上不刷一下手机好像就睡不着一样。

等你哪一次突然觉悟,发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情绪低落,你开始自责。

你又开始下决心,然后报复性的说要学习了,要健身了,要跑步了。

你确实也是在当下的那一刻或者那一天去做了,你那一天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恨不得一天把所有正能量的事情全部做完,感觉自己像个超人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用力过猛的原因,你那天自我感觉自己超额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然后决定奖励一下自己,放松一下,刷5分钟视频,结果经不住诱惑,咻的一下,2小时又没了。

你还安慰自己,没事这是奖励,今天我已经完成了这么多前所未有的成就了。

然后这一天就过去了,到第二天,第三天,你都没有任何行动。

好像是在缓冲第一天的用力过猛,就这样到后面还是一直没有任何反应。

就又回到了之前每天说刷5分钟,结果不知道刷了多少个5分钟的状态。

你偶尔也会来个报复性的努力,但都是昙花一现。

就这样不断循环,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时间也在慢慢的从你指缝中流走,你也逐渐放弃了奋斗激情,接受了自己的平庸,觉得生活嘛,不就是这样嘛,好多人都是这样过的啊,为自己找了很多自圆其说的解释,让自己接受了自己选择的这种生活。

你可能觉得我说的有点夸张,但这确实是我这几年体会到最深的感觉。

而且发觉身边的有些人也是陷入这样的模式。

所以有时候不要说读书没用,就算你不抱着功利性的阅读打算从书里学个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啊,什么提升思维啊这些,就是单纯的想读下书,去读你感兴趣,读一些有趣的书也是蛮好的,也可以放松心情。

我觉得我的大脑它有时候分不清楚哪些是长期有价值的,哪些是短期诱惑没太大价值的。

它好像只认一点,有趣,能让它得到反馈,最好是即时的反馈最好。

所以有时候去把一些对自己长期有价值事变得有趣,变得有反馈系统起来,它好像也认,它好像不太在乎你做的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的,它只在乎这个东西是不是有趣,是不是能得到一个好的反馈。

它不太在乎你是从打游戏刷视频得到的有趣的一些反馈,还是从健身,读书得到的一些有趣的反馈。

所以有时候你打游戏刷视频得到一些有趣的反馈它高兴,你健身,读书得到一些有趣的反馈它也高兴。

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其实我选不选择刷视频或者打游戏或者其他娱乐方式都没关系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选择一种有趣的有反馈系统的事情去做,或者把你要做的事情变成有趣,有反馈系统,能给你带来即时反馈的,它都高兴,它都愿意你做下去。

所以当我闲下来想刷视频或者打游戏或者其他娱乐的时候,我会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让它感觉到有趣或者反馈的事情去喂饱它。

可能是立刻做10个俯卧撑,或者出去跑下步,或者是定个番茄钟做点什么其他有利的事情。它都能接受,只要它感觉到了反馈,正向反馈。

比如你立即做10个俯卧撑,它会让感觉你手臂好像强有力,身体好像有热量在提升,它就得到了一个正反馈,它乐意你这样做。

比如你定了一个番茄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了一些事情,它也能得到一个正反馈,它也乐意你这样做。

等你去找到可以去替代刷视频打游戏的一些事情,长期下来,你会发觉它真的只是在乎是不是有趣,能不能带来正反馈。

并不在乎你具体做了什么事情带来的这些乐趣和正反馈,这只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些真实经历和启发想法希望能给你带来点参考价值。


02

书上讲的不一定全对

但至少总比我自己想的强

书上讲的一定全部对,但至少总比我自己想的强。

有的人相信读书无用论,可能是见到社会上一些学历不高,但经过努力奋斗成为大老板的,这里面不乏包含一些机遇,时代发展,和自身奋斗综合因素造成的。

而一些高学历名校毕业的还在帮这些大老板打工,有的高学历的甚至还在家啃老,所以有的人就会说读书有什么用,你看哪谁谁谁,初中毕业还不是混到那么大一个老板了,你再看哪谁谁谁读了研究生出来还不是一个月拿几千块工资。

我有时候就差点信了,但仔细想想不对,这种说法太片面,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眼界结合身边近处几次例子把这个概念以偏概全了。

实际你可以找出很多反例,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我觉得这句话就可以奠定我相信读书是有用的了。毕竟这是一个充满智慧有经历的牛人。他今年都97了,我觉信这样有智慧的人总要比信盲目的以偏概全的那些人要好吧。

以偏概全就是想拿一种观点来概括其他所有的可能性。

《樊登阅读法》这本书书中作者说:“在我心中,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我始终坚信,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困难和挫折,总有一本书能指引我砥砺前行。



03

读书是反脆弱的一种方式


读书是反脆弱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发展的太快,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焦虑。

这些焦虑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与人对比后,产生强烈的对自己不满的情绪。

我们整天想着用“短平快”的方式,让自己变得符合别人的期待,这些反而加深了我们的脆弱性。

在《反脆弱》一书中作者说“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

我觉得现代社会有各式各样的东西让你焦虑,人都处于一种很浮躁的状态,有时候看书反而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一种反脆弱的方式。


04

读书带来的收获是个性化的

读书所带来的收获是个性化的。

就像莎士比亚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本书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同样一本书,有的人看重的是这个部分,有的人看重的是那一部分,它带来启发和想法都可能不同。

就像我写的这些文字一样,我希望你能找到哪怕一点点对你有启发的地方,那也是很好的。

每个人看重的地方不同,自然产生的意见也不同,产生的价值也不同。我们自己要有主人翁意识,把学习和成长当成自己的责任。


05

阅读时尽量保持流畅性


在读书的时候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快感,这是这本书说的。

我发觉这跟我之前看的那本《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有一样的观点,都是要保持阅读的流畅性,他们中途也是不做笔记,最多划线或折角,保持把一本书流畅的读完。

我觉得这个方法就很适合我,我以前老是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查那些不懂的地方,结果浪费了太多时间,往往是一本书看了半个小时,有10多分钟是查询其他的东西,注意力被吸走了,反正就是很难流畅的把一本书看完。

所以我尝试了看一本书的时候不查任何东西,最多划线和折角,避免在看书的被其他任何事物打断,因为第一遍如果很快速的把整个书给看完了,就算你有不懂的地方,你可以看第二遍查漏补缺。

这样容易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你可以很专注的把一本书看完。你可以自己去尝试,看你自己适合哪种阅读方式,可能有的人阅读方式不同,也能带来很好的体验,那也是蛮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就好。


06

输出倒逼输入

如果你没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建议以输出倒逼输入。

如果老是停留在输入上,输入的东西得不到一个消化,你很难知道自己理解了多少。

通过输出你可以大概知道自己理解了多少,哪些地方没理解,哪些知识点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

而不是只是记住它就可以了,一个作者写一本书,你不可能花几天时间就把这个作者的经验全部习得,里面会有很多知识点需要你在实际生活中自己一步步实践才能得来。

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思维,给你打开了你以前不知道的思维,让你有了更好的学习方式,你要输入后,然后再输出,让知识和学习形成一个循环。


07

阅读时要多提出问题

阅读时要多提出问题

1. 我能不能准确的把握这本书的真正含义,理解这本书。

2. 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果和信度如何?

3. 我表达出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4.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看作者是怎么定义这个问题的, 读完一本书或者读之前都要问自己,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有的书可能在你没读之前就能看出它要解决什么问题,有的书是要在你读完后仔细反复思考才知道。

5.熟悉书的写作背景,这本书是作者干嘛的,他在当时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的这本书,书中的知识放在现在的背景下应用还合理管用吗?

是不是要灵活看待书中的当时背景下写出的东西,选择合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化为己用。

6.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过程是什么?

你先找到问题,然后去看它的现状,再去看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看全书的论证过程,这样结构就清晰了。


08

讲书的5种必备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

要知道什么叫作前提,什么叫作假设,什么叫作论证,什么叫作论点,什么叫作论据,这些要搞明白。

所有的论证,要么用归纳法,要么用演绎法。

1.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是,你看见N个正确的案例,然后判断N➕1个案例也是正确的,这就是归纳法。

比如你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吗?我们世世代代都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我们觉得太阳应该从东边升起,这就是归纳法。

这套归纳法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归纳法给迷惑住,比如别人是怎么怎么成功的,我们就想复制别人单方面的因素,以为自己也能成功。

2:演绎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三段论。

如果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是靠谱的。

举个例子: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就是演绎法。

这个演绎法法也有一个小bug,就是大前提本身也是由归纳法得出的,例如所有人都会死。这也是由归纳法得出。

所以要深究起来,所有东西都站不住脚,我们不能保证逻辑的完备,但追求科学性会比较容易接近真理。

(2)大局观

拿到一本书以后,要一步步分析:

* 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 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 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

* 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 怎么验证这个假设?

* 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 怎么获得这个证据?

* 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

(3)语言能力

简洁:你得有深刻的理解作为底层的积淀才能做到简洁。

幽默:伤害贬低他人的方法来开玩笑,是糟糕的幽默,用自嘲和反省的方式开玩笑,是高级的幽默。

语言表达怎么表达更有力量?更有信服力?可以像优质电影里面的演员里说话的方式台词学习,比如《勇敢的心》,《阿甘正传》等等一些优质的电影学习。

(4)同理心

你知道你讲的东西在别人身上会起到什么作用吗?或者你知道对方关心什么吗?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想他人所想。

(5)爱

就好像如果有一个有缘人看了我的文字,或者听了我的语音或者看了我的视频觉得特别好,从此他的生活可能发生改变,那就是非常有成就感,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有时候衡量自己的收入和损失并不是一定要来自钱,和效果,而是爱。


09

成长型思维

每个人的能力是慢慢变化的,刚开始你做的不好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慢慢的变好,你知道的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好,要有成长型思维。

不要把自己给固定死,局限死,认为自己永远不能改变,永远不可能变好。技能的习得来自刻意练习,不要走捷径,厚积薄发前的积累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读了一本书,发觉不能给自己解决问题就气急败坏,那他就是可能误解了书的作用,书只是催化剂,只能助力,最后能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你自己。

读不懂绝对不是一个固定状态,只是某一刻的情况,要相信,慢慢地,自己也能读懂,二十岁读不懂,不代表三十岁读不懂,三十岁读不懂,不代表四十岁读不懂,慢慢的你总会有一刻会读懂它,需要自己慢慢的积累。

读不懂也可以尝试听下看下别人是对这本书是怎么理解的,可以先参考别人,再结合自己去读,去理解。

量产会产生质变,前提是在你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如果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变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


10

选书的建议

TIPS原则:

T:(Tools)工具类书籍,教你方法类的书籍。

I:(ldeas)新的理念,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的书籍

P:(Practicability)实用性,能够带来生活的改变,用在日常生活中。

S:(Scientificity)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简单归纳,它是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选书的参考点:

1.出版机构,市面上哪些出版机构比较靠谱。

2.作者背景,他的书值不值得读,他的背景和他的写书时的背景。

3.推荐人,推荐人是否权威靠谱,不是昧着良心为了利益瞎推荐。

4.好书里推好书,好书里后面的参考书目。

5.翻译水平和书本印制质量。



11

需要建立的底层积累

有时候一本书里包括很多知识点,你如果那个知识点之前没学过,或者一点概念都没有,你就很难理解书中讲的概念,作者称之为理解力池子,你的理解力池子有多大,你就能读懂多难的书,读书要建立的底层积累大概包括以下7个:

1.经济学知识

2.心理学知识

3.国学常识

4.管理学知识

5.逻辑学知识

6.哲学知识

7.人生经验



12

需8条划线技巧

画出书中精华的地方

什么是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教你怎样画线,画出精华。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比如什么是1天:1天等于24小时,1天有1440分钟,这就是被清晰界定出来了。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下来。

比如《清单革命》一书一上来就告诉你在,开飞机手忙脚乱的时候,没有清单就很容易酿成大祸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要记下来。

这种解释是你以前没看到过的,它以一种新的思维打破你固有的认知,让你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就是说如果你没读懂看懂这个有递进关系的知识点,你就很难懂后面的知识点,因为后面的知识点是根据这个知识点延伸的,是把它逐渐细挖的过程。所以看到有递进关系的时候,需要记录下来。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比如书中内容说的是一个人在遇到某个事件,或者某个想法,经历那个事件,或者某个想法,他开始改变,这就是他的转折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的内在价值。

有的书会提出一个主题,然后用不同的侧面去展示和印证这个主题,比如《清单革命》提出清单这个概念,它会论证在不同行业里怎么使用清单。

7.当你阅读时感到心灵冲击的时候。

你可能自己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发觉书中某处内容让你心头一震,让你感觉心灵触动,打动你的心。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书的趣味性。

这个没什么要求,把你觉得书中蛮有趣的地方,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下来。



13

调整心态

有时候心态真的很重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作者说他平时讲书都是抱着一颗“送礼物”的心态,我觉得这种心态就蛮好,值得学习,我自己写文章思考感想也得抱着这样的心态。

不管自己写的好不好,只要自己用心了,去写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就好。

对自己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如果能给有缘人带来一点价值,一点启发,那就是有意义的

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最反脆弱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内化,让知识和自己融为一体。所以求知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和摩擦和痛苦都是有价值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现自己上了10多年学,竟然现在才想起来学习怎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