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是什么》读后感(三)

 

图片发自App

      就个人而言,我对书中第五章“点”对“面”的社会化传播一一大众传播中的正负功能论最感兴趣,这也是与信息时代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从字面上看,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肯定包括传播信息、提供娱乐,这里就不再赘述。笔者主要介绍印象最为深刻的两方面,一是赋予社会地位: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赋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二是重申社会准则:大众传媒将偏离社会准则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布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规范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一一使其感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从而强制其遵守社会规范。

      这里具有警醒作用的是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相信对每个人都会有启发。

      一、麻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躲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人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投身于社会实践;2.对社会问题的了解让大众获得虚幻的满足,是他们从“积参与事件”到“消极地认识事件”,从而逐步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总的来说,媒介会使很多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停留在表面,他们只是阅读、收听和思考,却以为这可以代替决断和行动。他们渐渐地误以为对当代的种种问题做了些了解就是为这些问题采取了某种行动。就这点而言,大众传播可以算是最高尚、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剂,其麻醉作用可以十分有效,中毒的人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病因。

      二、顺从现状。拉杂斯菲尔德和默顿以美国的媒介为例解释说:美国媒介都以大企业为支柱,而大企业又和现存制度密切关联,因而媒介便始终不渝地宣扬现存制度的合理性,久而久之,人们便会觉得这个制度只有好与更好的区别,不存在不好的一面,除了接受它别无选择。而这一点,相对他国来说就是"文化渗透",资产阶级社会在西方媒体的描述下充满诱惑力。

      三、降低审美鉴赏力。过去的文学艺术属于上流社会,有机会欣赏他们的只,是少数贵族,能够培养起高雅精致的审美口味,适应贵族的要求,艺术自然显得超凡脱俗。然而,大众媒介由于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就不得不降低艺术的品味,久而久之,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当然就日趋退化。 

        四、占用自由时间。人们为争取休息自幼、大众教育和社会安定所进行的斗争,原是希望自己一旦摆脱了种种束缚之后,就可以享受社会伟大的文四、占用自由时间。人们为争取休息自幼、大众教育和社会安定所进行的斗争,原是希望自己一旦摆脱了种种束缚之后,就可以享受社会伟大的文化成果,如莎士比亚、贝多芬甚至康德的作品。但是,他们现在却转向各种娱乐明星。多少年以来人们为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作斗争,但是现在他们在自由时间里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打交道,而不是跟哥伦比亚大学打交道。这也应了传播学鼻祖施拉姆的那句话媒介是时间的窃贼”。

      了解了这些,我开始反思自己接触大众传播、接受信息,思考问题的模式。确实很有道理,很多时候自以为自己了解了这个新闻就等于参与了事件,并且还有很高的积极性,殊不知实际.上只是心里的慰藉而已。在实际生活中,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还是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地投身实践,参与其中,并非简单地“宅”在家里,对着电脑看新闻并非是万能的。

      除此之外,本书关于大众传播生产过程的介绍也让初次接触传播学的我印象深刻。大众传播的内容,并非如一一些人所说,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一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来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新闻,新闻故事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被架构出来,传播者选择某些故事而舍弃其他故事,将事实排入特定的叙事格式之中,或偏执于某个特定的角度叙事,强调某些细节而舍弃其他细节,因此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早已不是当初的"新闻”了,所以,每一位读者或者听众亦或是观众,面对新闻时要保持清醒和理智,深刻认识到所有这些都难以做到完全不带有主观色彩,通过大众传播你所看到的新闻是经过架构的,而非"原生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播学是什么》读后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