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个性化教学—模块二反思

才刚刚接触的时候,我想大部分老师和我一样,内心其实是很抗拒的。抢权,举手不更快吗?随机挑人,随机点号数不是更高效?IRS,我语文课为什么要用这个,难道为了技术而技术?看到示范课,常常会以传统课堂的评课标准来审视,往往一头雾水,看不到信息技术所达成的隐藏的教学效果。经过这一个模块的学习,我想把缺少信息技术难以达成的教学效果归纳为—个性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有两个方式让老师对学生的学情有比较精准的把握。第1种,老师长期教学该班级,对每个学生的学情了若指掌。第2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能够从课堂上学生的微表情微动作去发现潜藏的学情。这两种方式都是耗时耗力的,而且课堂中人数众多,老师在课堂上也不能够关注到每一个人。

但是在信息技术中,基于学情的教学决策,作品的收集比较,还有无缝学习,都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个性化的表达,让老师看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去年双12,听了唐琳老师一节《戴嵩画牛》。当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信息技术思考,只是简单从语文课的角度上对她的课进行了记录。小伙伴也告诉我,大家想不通为什么要用反馈器和平板?当时的我没看到信息技术在这一节课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因为在大家当下的观察当中发现所有的内容,在传统课堂上也是可以做到的,信息技术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昨天我从新回看了当时的听课记录。对比传统课堂,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点。

导入过后,唐老师利用电子书包给学生们进行了测试,考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小测-预习


在传统课堂中,这里老师随机的提问,然后请某位学生的回答就结束了,但是班级隐藏的“知识盲点”是无法知晓。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很精准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学情都有一个把握,因为测验反馈当中详细的列出了每一个人每一个试题的答题记录,学习成就在全体当中相对的位置,然后包含的知识点,以及相对比于全班的表现。

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教学,甚至可以请会的同学讲给不会的同学听,或者请错了的同学起来再想一想说一说。这种基于学情进行的教学决策,是传统的课堂当中无法达到的。

有一个教学环节是了解处士的生活。传统教学课堂当中,通过PPT、视频,学生分享自己查到的资料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对于处士生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节课中,唐老师就通过电子书包推送资料包,书画茶香对弈……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是推送出了这些资料之后,学生就可以快速了解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方一方面的资料,然后通过同桌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实践了课堂上的对话互动与思考,深化了学习。

接下来唐老师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常以自随”,通过资料包的推送,让学生们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和了解,再借助故事助力单,以及同侪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思维模式。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度,每个学生在课堂当中有事可做,都在不断的进行思考,沟通,改进。每个孩子都是课堂的中心。


故事助力单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虽然乍一看,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事实上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课后假如采访孩子,一定会有很多孩子觉得自己这一节课过得特别的精彩,特别的有收获。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能够在传统课堂中进行最大的改变,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都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踉跄跟着老师走,而是“我”、老师、同学携手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助力个性化教学—模块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