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我家孩子不听话,我和他说,认真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全对一次奖励1块钱。刚开始,他还挺带劲儿。没过几天,就又变回原样了。我再说好好学习奖励什么,他就直接拒绝“我不想要!”
我弄不明白了:不是说要激励吗?单位激励员工,都是发奖金啊,效果很好啊!为什么对孩子不起作用呢?
1-用吃来奖励-
1998年,我中师毕业,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工作的前6年,我从来没有给过学生任何奖励,什么盖小印章、贴小贴画的,根本没听说过,更别说奖品了!身边的同事也都一样,那时候完全没有这个意识。
一直到我研究生毕业后,重新走上讲台,才第一次接触奖品。
那时候我教低年级数学,数学总是要练习口算嘛,要速度,就要保持练习的频率,所以每天都会在班里给学生练。我们班的学生没什么进展,快的总是那几个,慢的连做都做不完,更别提正确率了。
有一天无意中和同事聊天说起这件事,同事很有经验,她笑眯眯地说:我们班的学生做得很快,拼命地做,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特别羡慕,忙问为什么。老师说:做之前,我拿出一袋在超市买的棉花糖,谁做完了谁吃。
这么有用吗?
当然了,小孩儿嘛,除了吃就是玩。
于是我也学着给学生买点儿小零食。
经常换着点儿花样,也别老用这一招,老用就不灵了。同事还提醒我。
2-发奖品-
渐渐地,我习惯了用这一招,给学生买过各种各样好玩有用的奖品,夏天的时候,还买过冰棍儿。
一度,我心里也曾经不愿意给学生买小玩意儿。各种造型的笔、橡皮、尺子、胶带,花花绿绿的,价钱并不贵,我总觉得用处不大,还容易让学生分心。我特别喜欢买书当奖品。
但是,架不住学生喜欢,以及考虑到奖励的实效性。买书,一是贵,不可能经常发,二是有的学生并不喜欢,达不到奖励和吸引的目的。奖品不是想让得到的人喜欢吗?不是想吸引人为了得到去付出努力吗?我也就想通了。
慢慢的,还学习商家的模式,推出积分兑奖的评比制度,按月换奖品。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我还在买来奖品的时候,先给学生展示,兑换的时候,让学生自选。
哈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老师也是拼了。家长们经常说,孩子不听我们的,就听老师的,您知道老师为了哄好孩子,费了多大劲儿吗?
3-不灵了-
后来,这一招用得少了。为什么呢?有几个原因。
第一,顾虑越来越多了。
比如:买的食物,适合学生吃吗?有的孩子是过敏体质,不能乱吃东西。
买的奖品,安全环保吗?万一孩子用(玩)的时候,出点儿事儿,担不起责任。
第二,效果越来越差了。
现在的生活好了,就算是家庭不富裕,也不会委屈了孩子,所以孩子吃的用的玩的什么都不缺,奖品的刺激不够了。
我教过一些打工家庭的孩子,家访的时候才知道,一家4、5口人,租住在10平米的小屋里,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这样的孩子,为了一块糖,也会努力写作业。
可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根本不稀罕老师给的奖品。甚至有的孩子在班里没得到奖品,回家缠着家长给买。
第三,物质奖励弊端较多。
物质奖励,开始的时候效果特别好,但是人的欲望是越来越大的,而满足的底线越来越高(术语是“阈值”越来越高。)
不明白的话,咱们换个方式来说。
就好比你喜欢听笑话,开始的时候,随便什么笑话都能逗乐,但是听的越来越多,你就没那么容易被逗乐了。
物质奖励就是这样,孩子一开始尝到了甜头,就会干劲十足。没多久,效果欲望越来越大,想要的奖励越来越多。再过一段时间,觉得奖励也不过那么回事儿,就没动力了。
在学校里呢,还发现其他的现象。低年级的老师,可以变着花样,给学生买奖品,年龄小,好哄,容易满足。到了高年级,老师就难了,怎么也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
所以物质奖励要慎用。
那么精神奖励呢?效果又如何呢?
4-精神奖励怎么奖-
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奖品、奖金,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靠什么来激励孩子呢?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长的关注下成长,得到表扬一点儿也不难。光靠口头表扬,作用太小了!
有时候你说一句“真棒”,孩子都嫌你敷衍,不真诚。
所以,奖励首先就要真诚。
其次,奖励要投其所好。
比如:我儿子喜欢恐龙,陪他聊恐龙、演恐龙、看恐龙影片,就能激励他。
比如:你家宝贝喜欢玩拼图,你可以陪他玩。
最后,奖励要有创意。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15秒课堂管理法》,第六章《课堂上的正面管教》里,提到好多有趣的奖励,比如:奇奇怪怪颁奖礼、“喔”卡片、胜利的舞蹈……听起来就让人好奇。
我儿子的老师,就有好多创意奖励,比如:
奖励你本节课自选同桌,
奖励你测验加分卡(比如考97,用一张3分卡就是100),
奖励你某节课可以自由喝水,
奖励你重考的机会(某次考试不满意,可以同一张卷子重考一次)……
我觉得创意太重要了,但是难度也大。
就是说:想不断地刺激吸引孩子,你得经常变着花样。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都是怎么奖励孩子的呢?又有什么故事和心得呢?和我们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