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粗糙中的细腻——《狙击手》观影笔记

文/涅阳三水

春节档电影,《狙击手》终于看了。

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抗美援朝的“冷枪冷炮运动”时期。

有当时的记载说,那个时期,最有名的狙击之王——张桃芳,32天,击毙214人,且全身而退;还有一位“冷枪英雄”邹习祥,206发子弹,击毙203人。

狙击,是战争中一种独特的类型,好像两个高手决斗一样,通常会集中在一个小团队,甚至个别人身上来进行。

电影围绕“狙击手”这个角度,给我们展现战争残酷的一面。

~~

影片从唯一幸存者——“我”——陈大永的角度进行讲述,这样的第一人称,带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

影片通过“救”和“抢”人事件,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冷枪冷炮”时期,我军八连五班与美军的一次狙击对决。

影片的前半部分,以表现“班长”刘文武为主;后半部分以表现“我”陈大永为主。

开始部分一群人,到结尾只有一个人。

即使一个人,也是充满了军人的刚毅和果决,在他一个人依然大声响亮的点名的瞬间,眼泪一下子涌来了。

从一场很小的阵地战,回望这一群英雄儿女,在这场伟大战争中,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

战争是残酷的,然而,这一部残酷的战争影片中,却带给我暖暖的回味。

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一个个被无数次呈现,无数次放大的道具的背后,是电影人对爱国主义最深刻的诠释。

看完电影,脑海里,留下了震撼的词语!

子弹射出那一刻的锋利,战士熔铸铁与血的坚强,都让我深深为之震撼!

回忆影片中的情景,望远镜、绿手套、战歌、铁勺、碎糖……

一件件小东西勾连起一张张黝黑的脸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民族情……

细腻的情感,洒满了整部电影过程,每一处都触动人心。

~~

小小的,不起眼的道具,并不意味着它不够震撼。

细腻的叙事手法,将每一个角色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团队里,智慧、相互扶持的友谊、不惧死亡的勇敢,甚至超越了这场战争本身。

“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往无前。”这样的的电影评价,很是引起我的同感。

的确,那个时代,没有精密的武器,也不知道对方拥有多么精良的武器,但仍是不顾一切地去了。

班长刘文武最终张开双臂冲向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是他的抉择,只为留下一线生机。

一个爱哭的少年陈大永,最终在战火的洗礼下,成长为坚毅的战士,孤身战至最后一刻。

~~

战争片,想来排斥观看。

心里总以为,它们过于粗糙。

可是,《狙击手》把我看哭了,最后陈大永的那一声点名,那一声响亮的回答中,眼泪迸射而出。

刚刚带孩子们读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文,给孩子们讲述过这场战争。

在那场战争中,有多少年轻战士,身体一点一点变冷,又有温热的鲜血,一滴一滴渗进厚厚的雪野之中。

冰天雪地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不惧严寒,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朝鲜,将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向我们诠释了“雪是冷的,血是热的”的真正内涵!

在枪声中,在雪野中,这部影片呈现出细腻的质感,细腻到人的灵魂深处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粗糙中的细腻——《狙击手》观影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