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怀

      对于中秋佳节,古今名家大儒已有名篇佳作无数,我自知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但每到中秋,却难以抑制我对儿时中秋节的怀念。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家的孩子对于月饼为何物不得而知。每年中秋节前,母亲总是趁农闲早早烘焙好自家种的芝麻,然后在一个铁臼里捣碎。中秋节前一天,母亲用老酵面提前发好面,我们小孩子也不闲着,跑着,跳着在田野、土坎边仔细寻找雪蒿,为第二天烙团圆饼做好一切准备。

      天黑了又亮了,中秋节也就到了。这一天主要的任务是烙团圆馍。母亲先调好芝麻馅料,然后在发好的面里放入适量的碱面,擀好两个同样厚度,盆底大小的圆形面片,在一张面片上均匀地撒上芝麻馅料,把另一张圆饼盖上,再把它们捏合在一起,娴熟地捏上一圈漂亮的花边。接着用大碗小碗在饼面上压上两个同心圆,再用做针线活用的顶针在小圆中压出两个小圆作为眼睛,用针画出眼睫毛,接着只见母亲拿起针在画好的两个眼睛周围弯来弯去,一个精美的八卦图案就出现了,接着在大圆与小圆形成的圆环中间用顶针和针配合,再画出花儿,叶等。最后贴上蘸湿的雪蒿叶,大团圆馍就做好了。

      锅里烙着大团圆馍,案板上大手小手齐动手,揉面、包馅、捏花边、画图案、贴雪蒿叶……不一会儿,一个个圆圆的,弯弯的月亮形状的小团圆馍就做好了。

      等大团圆馍,小团圆馍都熟了,我们这群小馋猫早就按耐不住了,一直围着团圆馍打转。但是母亲却说要等到天黑,月亮婆婆先吃完我们才能吃。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只见母亲先把大团圆馍靠着窗户竖立在案板上,然后拿出过年过节才用的盘子放上柿子,板栗,苹果等一些水果,端端正正摆在大团圆馍前面,再在大团圆馍两边分别摆上小团圆馍。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坐在院中,看着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沐浴着皎洁如水的月光,一会儿寻找月里的嫦娥和玉兔,一会儿寻找吴刚和桂树。不知不觉,夜深了,倦意袭来。

        第二天,不但可以吃团圆馍,而且姥姥或者舅舅也会来给我们送她烙的团圆馍。女儿虽然出嫁了,但还是血脉相连,吃了娘家的团圆馍,就表示和娘家人团圆了。家里如果有人在外地,必须切下一块大团圆馍,用红线穿起来挂上,不管啥时候家人回来了,吃了这个团圆馍,就意味着一家团圆了。

      中秋,人们用最淳朴的方式期盼着团圆,幸福。在这里,让我用苏轼的一句词结尾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秋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