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的『蒸汽波』让我上了瘾

                      (一)


前天我一如既往的打开网易云音乐,选择“随机播放”,偶然听到了一首音乐《柴鱼 の c a l l i n g》,瞬间我的耳朵都感到了密密麻麻的怪诞。


我在微博上寻找创作者:“幸子小姐拜托了”的一系列消息。却很不幸的看到了,他在二月中旬就已经自杀,用这种方式去认识一个人很遗憾。


翻过他微博上所有视频、音频,发现自己对这种“蒸汽波”式的音乐有着说不清的喜欢。


2011年,Macintosh、plus的studio专辑《Floral  shoppe》定义了这种音乐风格:蒸汽波。


分离、重复、延长,加强了电子元素和反复的淡入淡出,制造音乐的三维效果,听起来更有空间感。我听见了夹杂在其中的故障声:破碎的玻璃、滑动的车轮、推开的铁门······


如果不够具体,可以想象一下前段时间大火的《野狼disco》的垫乐。分辨率低,压缩失真,听久了就昏昏欲睡。


蒸汽波其实如果严格分的话,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出现了。产生于加拿大,最流行的是在日本,那时叫做City pop。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普通人富裕速度加快,大企业陷入了用工荒和抢人潮,仿佛整个社会都流动着金钱,充满着对未来十多年的美好愿景,脱离了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批判。


我能想象到,当时的人们用歌曲的欢乐去表达人生、生活和恋爱。


City pop 描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华丽,大都市人群的感情生活,歌词里往往穿插着俗套的英文或者合唱。直到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低落十年”,这种音乐风格被视为不合时代,就被新摇滚和电子乐取代了。



                            (二)


但是特别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它衰退40年后,又发现了它。


麦克卢汉说:人们通常在反光镜中观察时代,一旦一种文化现象成为被普遍怀念的时代符号,就意味着文化本身超过现象标志的阶段,向前又迈进一步。


我发现他说的还挺有道理的。City  pop 音乐时代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竹内玛莉亚,她的《plastic  love》在1984年大火后,时隔将近30年又开始莫名的火起来。在You  tube上被世界网友转发、评论,我这两天在网易云上听蒸汽波的时候,也收到了这首歌的推送。


而蒸汽波音乐就是City pop增强了节奏感并加上了故障音之后的样子。


我听着听着,就感觉歌里的世界是某个版本的我生活过的时代和地方。


《野狼 disco》让这种蒸汽波音乐被越来越多的人听见,并且受到广泛喜欢和赞同,我觉得并不是偶然。


我在想,在这种音乐类型大火的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把自身发展与城市命运看作息息相关。但是现在这个时代社会基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上一个时代遗留下的文化符号伴随着这个时代的某些契机,就塑造了一个新的时代标记。这个契机,我觉得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自身跟社会的发展,有时候显示的没那么紧要。


我在百度上搜索“年轻人”,排在前三的排名是:年轻人就业率低、年轻人负债率大、年轻人活得累。很多毕业大学生都集中在北上广苏浙,拼死拼活都很难在大城市找到归属感。


在这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安家》中,海清饰演的产科医生宫蓓蓓,夫妇二人名校博士毕业,在上海工作7、8年,却也买不起上海一套二居室房子。这个故事是编剧取自微博上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名校毕业都如此,何况普通人呢?


蒸汽波音乐的流行是不是也反映了年轻人内心的焦虑呢?通过怀旧音乐来回忆那段美好乌托邦的日子,并宁愿沉浸在这种美梦中不肯醒来。但是还得声明的一点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更多机会,努力就有成效。所以不要随便的失去对生活的期待。


试着做出一种想象:8点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静悄悄的热浪,回到独居的家里,把背包、外套扔在床上;在落地窗旁,看着夜幕降临的城市,微黄的灯光,静默行走的路人和飞速流动的汽车;耳边的音乐,流动的旋律加热蒸发,变成轻飘飘的气体······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拙见,我在网易云歌单“新生后现代”,放了几首我蒸了两天的音乐,感兴趣的可以去听一听,你会上瘾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二十四春风

转载请联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怪诞的『蒸汽波』让我上了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