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大象(ID:wxid_n9r62bna5k1j52)
来源 | 大象的心灵世界
这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萌娃的样子浮现出来,情感与理性都对我说:不告诉更好。
文章不长,请耐心看完。
01 正方的顾虑与反方的深情
正方观点:应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让孩子知道世界的真相,避免与真实世界冲突、受到伤害。
反方观点:不该告诉孩子。让孩子的心底保有那份美好与希望。
正方的担心是:孩子沉浸在虚拟的童话世界里,失去分辨力,做出与真实世界相悖的事情,比如模仿仙女,从高处飞翔,酿成悲剧。又或者,担心孩子无法与真实世界好好相处。
反方的傅首尔开始闪光,她说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小时候和我妈妈住在米仓里,米仓里有很多老鼠,我非常害怕。我妈妈和我讲了一个童话,米仓里的老鼠会在夜里给乖乖睡觉的小孩送来糖果。我每天早上醒来,我的枕边都有一颗彩色的水果糖。”
我们都为妈妈的良苦用心感动,她编织的童话,满满的都是爱。
02 童话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年纪,孩子还能看什么书?只有童话。童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记得女儿5、6岁时,我给她讲睡前童话故事,她原本惺忪的眼睛陡然有了光彩,听我讲完了一篇,她恋恋不舍,用几乎哀求的语气说:“再讲一点好不好!”
童话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正是虚构的哈利波特、绿野仙踪、爱莎爱娜、多拉爱梦、猫和老鼠们让孩子们的童年如此快乐,童话人物的勇敢、善良、坚强、智慧也悄悄涂上孩子心灵的底色。
如果在那个时候,你对他(她)说:“孩子,童话故事都是假的。”孩子眸子里的光芒迅速黯淡下来,他(她)的美梦破灭。在那一刻,你亲手抹去了他内心的童真,卸下了想象的翅膀。
他(她)不会再用新奇的眼神望着你,问出无比天真、忍俊不禁的童话问题;
他(她)也不会天马行空地涂鸦,勾勒出成人想象不到的美妙图景。
你舍得吗?
反正我舍不得。
我愿变成童话里
你爱的那个天使
张开双手
变成翅膀守护你
你要相信
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
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童话》
03 请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其自然规律。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前运算阶段(2-6岁)中,儿童的主要特征有:
(1)泛灵论
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比如:认为玩具熊、芭比娃娃有生命。
(2)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
(3)思维的不可逆性
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4)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5)缺乏守恒
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
可见,在前运算阶段(2-6岁),儿童无法分辨童话中的真实与虚拟,再正常不过了。
而在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就逐渐具备了守恒、脱离自我中心、可逆性这些思维特征。
12岁以后的形式运算阶段,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所以,不必担心孩子对世界的分辨力。即使成人不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他们到了一定阶段,也能分辨出来。何必着急呢?
正如傅首尔所说:“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童话是假的,这相当于一种剧透,是快进了他的成长.不告诉是为了陪着他,一起去分辨去思考,这种成长的惊喜,才是母子一场的风景。”
04 成人不需要童话吗?
武侠是成人的童话。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我就是金庸武侠迷。
我翻烂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对《天龙八部》里段誉王语嫣的细节过目不忘、如痴如醉。
如果有人对我说:“这些小说都是虚构的,醒醒吧!” 那种恶心的感觉,就像吃了一只苍蝇。
第一,你以为我不知道这是虚构的?
第二,你领略过文学之美吗?
第三,你懂“情怀”吗?侠义情、儿女情、家国情。
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这是虚构的,我只是沉浸其中,享受小说带给我的快乐与美好。
而别人的这句“都是虚构的”,破坏了那种美感。
孩子也一样,请不要用“这是假的”去打扰他们的纯粹与快乐。
成人以为自己的理性很强大,可以告诉孩子真相。但是,谁又能确定:自己知道的是世界的真相、万物的本质呢?谁能保证,我们不是在一个更大的童话世界里呢?
更可笑的是,成人明明很烦恼,还要把孩子从快乐中唤醒,一同烦恼。
五岁时,妈妈告诉我,
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
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
我写下“快乐”。
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
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约翰·列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