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变成明天的“学习中心”

每天清晨,起得最早的,行色匆匆的,除了需要打卡的上班族,就是学生。不管困不困,上课铃响之前要赶到教室;不管老师讲的会不会,每一节课都要规规矩矩坐在课桌前听;出生日期差一天的两个孩子,可能就得错一年上学……

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似乎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然而,现代学校制度其实在中国只有短短100多年时间——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开始废科举、兴学堂。今天的“学校生活”,就来源于这个学制。100多年过去了,是否还适应今天的社会?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新书《未来学校》中的“预言”是,今天的学校,会变成明天的“学习中心”,那将是“未来学校”。他在书中描绘了未来学校长什么样、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蓝图听上去很美好。

在现实中,已经有学校开始行动。

2012年9月,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开始筹备,2016年9月1日开学,花了4年时间,只建了一所3个年级、600名学生的初中,这个效率一点也不高。但龙樾的目标是要打造一所“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是没有空间和时间限制的。

龙樾采取“走班制”,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相应的层次班级上课。“龙樾的走班制,其实就类似未来学习中心与传统学校之间的一个过渡。”朱永新说,未来学校将重新界定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将会进一步重构。

2017年,由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倡导,11所学校共同发起,成立了PDC教育联盟;2018年5月,联盟进一步扩大,共有来自全国的百余所学校加入,芬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学校也加入进来;2018年10月19日,PDC未来学校落地朝阳区酷车小镇。PDC的学生同样不受学校和年级的限制,可自由组成跨校式项目学习小组。

2017年,成都七中给刚进校的学生发了一个“泛在学习”通知。所谓“泛在学习”,有两个最显著特征:学习空间多元化、学习时间弹性化。成都七中在暑期为高一新生定期推送学习资源,学生自备终端,至于什么时候学,自己看着办。

未来学校也是没有学科限制的。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这样的课程分类在未来学校是不存在的。校长马骏介绍,PDC是Project(项目)、Drive(驱动)、Create(生成)的简写,强调的是一种育人观念的转变,通过项目驱动方式达成育人目标。

而且,项目并非一个个兴之所至的散点。马骏介绍,PDC有一套项目课程系统,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分为发现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学、解读人文、回归生活、走向社会6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项目池”,表面上看是分散的,其实维度之间环环相扣,六年项目做下来,就串起孩子成长的链条。

以“发现自我”维度为例,低年级孩子的学习目标之一是了解自己的身体,设置的项目之一就是用3D的方式来观察眼睛,了解近视的成因,如何保护眼睛等;到中年级,就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高年级孩子就要开始做初步的人生规划。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就主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朱永新在《未来学校》中也强调,学习要回归生活。

为此,龙樾实验中学为孩子们准备了126门学科课程资源、75门职业考察课程、36门综合实践课程。老师们尽可能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比如,在工业设计课上教孩子们使用时髦酷炫的3D打印机,老师先让孩子自由发言,讨论学校哪些地方需要改造,哪些是可以使用3D打印机完成的。一个女孩就计划打印一个用来放置一次性水杯的塑料杯架,放在学校每层楼的水吧,这样大家没带杯子也能喝到水。

PDC也让教育回归生活。有一个项目是关于海洋,一般操作可能是介绍海洋的动物、植物,以及海洋污染等。而PDC做的是海洋与安全,第一个板块介绍离岸流。这个项目结束后不到3个月,就发生了双胞胎女孩青岛溺亡的悲剧,元凶可能就是离岸流。如果孩子能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结果可能会大大不同。

还有一个项目是为北京汽车安个家,解决停车难问题。学生们走进社会调研,得出结论,医院、学校、大型超市周边停车难问题最严重。如何表现调研结果,就会用到数学的统计图表;如何解决问题,有的研究各国法律,有的建议发明折叠汽车,有的设计新型停车场、还有学生真的研发出了停车App……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一所瑟谷学校,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这所学校,从生活到学习,凡是属于个人事务的,都由学生自己决定;遇到学校大事,由校务会议决策,学生也参与管理,一人一票。

在PDC未来学校,首任校长就是三个小学生,通过竞聘上岗,下设6个部门,也都由学生担任部长。

关于未来学校,还有很多崭新的设计:学生不考试,以“学分银行”制度进行评价,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积累、转换;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平台,采购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这一定意义上正在通过“慕课”实践中;教师将是自由职业者,而家长呢,将是未来学校的深度参与者,甚至是施教者和学习者……

朱永新于2000年发起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迄今已经吸引了全国4200多所学校加盟,改变了近500万师生。他坦言,新教育实验是在现有教育架构下的探索,而未来学校是要创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全新的教育体系。“世界上还没有一所真正的、完全按照我的未来学校的形态来建设的未来学校。这将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重构教育形态。”

父母会不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成为未来学校的第一代“实验品”?“作为第一代,从传统教育体制中走出来,得到更多自由的选择,不应该担忧,应该高兴。”朱永新说,“事实上,很多看到这本书的家长问我,他们的孩子能不能赶得上这第一代。”

那么,未来,到底有多远?

朱永新无法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不会像社会革命一样,一夜之间风云突变。但是,它在变。与其追问未来到底还有多远,不如关注可能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

文章转载自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作者 蒋肖斌



海国图志战略引入北京四中远程教育部打造的K12人工智能课外学习软件,创建运用新媒体传播的海国图志直播课堂,采用“AI智能助手+小班授课”的新型线上立体式学习模式,为中小学学生提供权威系统智能化的学科教学服务,查漏补缺、个性学习、精准学习、有效提分

AI测试借助了北京四中远程教育部20年教学经验积累的数据库,拥有国家专利的网状知识图谱搜索引擎和自主研发的大数据算法,将知识点已拆分至原子级别,快速诊断出学生目前所学知识情况及问题,智能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学生能快速高效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点图谱,补齐会让木桶漏水的“短板”,数理化三科知识点易拆解,更为精准。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海国图志HGOL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变成明天的“学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