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篇:吕伯奢并非为曹操所杀

图片来自网络

《三国演义》里描写了一件曹操平生干过最猥琐的一件事,并因这件事说了最装逼的一句话: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跑路到中牟县,结识陈宫。陈宫跟着曹操回老家招兵买马讨伐董卓,途经故人吕伯奢家。老吕头去买酒,嘱咐家里人杀猪,猪肉炖粉条子招待曹操。没想到惹来一场误会,送了全家人的性命。此一回可以叫做一头猪引发的血案。不仅如此,曹操离开后,在路上遇见吕伯奢,怕吕伯奢到家后发现家人被害,报官前来追赶,用计把吕伯奢也杀了。

误杀了那么多人,不知悔改,知道了真相后,还故意杀死恩人,就像陈宫说的“大不义也”。不仅如此,还放狂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是事实上,曹操并没有干过这样缺德的事儿,也没有说过那么装逼的话。

《魏书》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杂记》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世语》和《杂记》并非史书体例,所记大多采自民间传说。《魏书》虽是史书,也记载了曹操杀吕伯奢家人的事情,可是可以看出,曹操杀人是出于自卫,是正当防卫。因为小吕和宾客要抢劫曹操的马匹和财物,曹操才动手杀人的。但是《魏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及《三国志》。

《三国志》中并没有半点关于曹操杀吕伯奢的记录,连吕伯奢这个人都没有记载。只记录了曹操逃跑的始末:“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应该是借鉴了《杂记》的说法。本来小罗就是“尊刘抑曹”的,一定要在这件事上做做文章,好好黑一黑曹操。由此可见,吕伯奢并非死在曹操的剑下,而是死在了罗贯中的笔下。

而那句装逼到了极致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没有史料证明是曹操说的。应该也是罗贯中从《杂记》中借鉴过来的,不仅借鉴,还拔高、升华了。《杂记》中写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人”改成了“天下人”,一下子就把曹操忘恩负义、阴险毒辣的浑蛋形象突显到了极致。也可以看出,作为小说家,罗贯中的手段是可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3篇:吕伯奢并非为曹操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