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萍驿的天空:忠义之气和斯文之统

草萍何在?

旅行达人徐霞客曰:丙子(1636年)十月十七日 鸡鸣起饭,再鸣而行。五里,蒋莲铺,月色皎甚。转而南行,山势复簇,始有村居。又五里,白石湾,晓日甫升。又五里,白石铺。仍转西行,又七里,草萍公馆,昔有驿,今已革矣。(《江右游日记》)

田汝成《桂林行》云:早发常山,午憩草萍驿。驿南里许有坊曰:“两浙雄鎭",过此则江西界矣。

岳和声《后骖鸾录》云:初十日,发常山四十里为草萍,读孙忠烈七言近体曰:“身从许国频加爱,髪为忧时忽变苍。”余壮其语。数过步之者则王文成伯安擒宁濠南来诗也,其目云得大驾南征渡淮报于此,盖伯安尔时有勇略震主之疑焉。

《职方典·衢州府驿递考》云:草萍马驿,在县西四十里,明隆庆元年御史庞尚鹏奏革,改为公馆,钱粮归并广济驿。

《方舆纪要》卷93: 草萍驿在 “(常山)县西四十里。江 (西)、浙(江) 于此分界”。《浙江通志》引用《常山县志》的一句话,说:以浙拒江(西)者,封草萍之关,则万骑可遏。

最具宏大诗意的描述是《天启衢州府志·草萍过脉图》,其文云:山势高奔,类云中之龙跃;气机潜度隐草里之蛇踪。故其发原也,合弘博大,头额耸乎天庭。及其过脉也,宛转逶迤,龈齶通乎喉脘。人但知龙蟠虎踞钟山石城萃其灵夫,孰知鱼贯雁行三衢草萍司其命。既左通于建业,更右转于会稽,两浙近属其委流,三吴仰承其乳哺。诸山罗列尽是儿孙,吾衢峥(山粲)实为父母。关系如斯,重大保护宜极森严,寸草斜枝合禁樵苏恣采,远林近矿合思唇齿相连,牖户绸缪杜风雨飘摇之势,苞桑维系撑东南半壁之天。又云:护帝脉则忠义之气在衢,护道脉则斯文之统亦在衢矣。

这话说的我都不好意思继续复读下去了。这那里是志书严谨客观的叙述,分明是一篇激情昂扬有着伟大来历的《草萍赋》!

自古行役真如飞篷漂萍,而驿以草萍名之,深意大有焉。自常玉建县以来,挑夫,樵子,官宦,商贾,士人,小脚的女人,骑马的军卒,及至强梁,呼朋引伴,披星戴月,从这条道上走过的何至万万千千、千千万万。他们中有为民奔命者,埋首跋涉;有急公为国者,不计艰辛,有为名利奔波者,踯躅三顾,更多的是为小家赚几个辛苦铜钿的,亦步亦趋挥汗如雨。更有那万中不一的朗朗俊杰,百年难遇的铮铮豪贤,明知前路坎坷,命如草芥,在时代需要面前,个人的才华与机运,家国的情怀与追寻,统统化作风云的篇章,激荡的灵魂,成为照亮草萍驿上空那些催燦的星辰。

而这,我们或许可以叫做文化与文明的初心。

现在就让我们就延着他们的脚步,回归历史上的草萍,探寻云山深处的“正义之气”与“斯文之统”吧。这不仅仅是草萍驿历史文化的精髓,更是三衢文明绵延不绝流动的血脉。

绍兴三年(1133)的春夏之交,复出不久的南宋中兴名相后来被常山人奉为常山三贤之首的赵鼎从常山奔赴江西南昌,在草萍驿,这位已把常山认定为第二故乡的中年人,诗意薄发,第一次将"草萍驿"以诗歌之名亮相于历史的版图中。他的《題常山草萍驿》写道:

才过常山到草萍,驿亭偏喜雨初晴。麦畦水涨黄云重,柳絮风吹白雪轻。身世自今忘俗虑,宦途从此快吟情。魏公已辍江西鎮,犹有甘棠頌政声。

这位心中有着无限梦想的臣子,用轻快亮丽的笔色给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美好的憧憬一一人生从此快吟情,留下甘棠颂政声。此时,他也许想不到在许多年后,他会在人生的绝谷之地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的绝笔华章,用洁白硬拙的骨头撑起了高贵的尊严。正是在此行中的玉山,他握住了一位年轻人的手,说:“秀才,你愿意随我一起为这个苦难的国家做些事吗?”秀才坚定地说:“愿意。”从此这位名叫汪洋的秀才――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坚定地跟随在赵鼎的身后,就是死了,也埋骨于距赵鼎不远的地方。

正德初,大明朝最危险的职业是什么?是江西巡抚,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二死二逃一一王哲被毒杀,董杰被爆卒,任汉、俞谏狼狈出逃。正德十年,余姚人孙燧因才节卓著被推到风火前沿。他出发时慨叹道:“从今以后,我的生死便不再是我的。”于是遣返妻子家人,仅携二僮以行。其时,江西地界到处是依附宁王朱宸濠的势力,而皇帝身边亦布满宁王系统的中官幸臣,政治生态之恶劣前所未有。孙隧以一己之力,与之苦苦周旋,他以剿匪为名,转移宁王的兵械,围捕宁王的外围力量,又在各险要去先期设营备兵。他说:“我这样做虽然无法让宁王停止反叛之心,但他一旦逆叛,则会因为我提前做的这些事而使他很快失败。”宁王给他送来了枣梨姜芥(早离疆界),他笑着还了回去。恚恨的宁王又设宴下毒,孙燧阎王殿里走了一遭又活了回来。正德十四年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大吏,伏兵左右,宣布造反。众人相顾愕然,孙燧独出喝斥,大怒:“你找死!天无二日,我岂能与你等为逆。”当夜与副使许逵被杀于南昌惠宁门外。

孙燧被杀的消息传到京城,长子孙堪时正在京为官,急速回乡与弟孙墀孙升发誓要刺杀宁王为父报仇。兄弟三人各揣利刃溯流而上,当赶到常山草萍驿时,前方传来了宁王被俘的消息。兄弟三人跪读着父亲上任时留在草萍驿壁上的诗句,相拥痛哭。诗曰:

《草萍驿次前王守仁韵》

纲常自古要担当,弱水谁将驾苇航。岭道风行豺豚远,海天云阔雁飞忙。身从许国频加爱,发为忧民忽变苍。醉饱思光何以报,寸丹惟不愧朝堂。

闪电一样的诗句,擦亮了正德朝昏暗的天空,也擦亮了三孝子今后的人生。

而平叛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一代大儒王阳明的肩上。从亮剑到全胜,四十余天的斗智斗勇,把大儒知行合一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而他万万想不到,更大的危机却来自朝堂的主人――荒诞不经的皇帝要借此“南巡”,一路嬉戏,更密令王阳明将抓获的宁王放入潘阳湖,好让他也去围猎一番,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大吃一惊的王阳明只得一边上书劝谏一边急速将宁王押送京城。因为他知道宁王在江西盘剥多年,民力尽疲,若皇帝再来江南折腾一番,无异雪上加霜,百姓再也受不住这样的苦了。这日赶到草萍驿时,天色已暮,他匆匆写下了人生之中极其重要的二首诗,将自已命运堪忧的前程置之度外,又毅然连夜出发了。

一战功成未足奇,亲征消息尚堪危。边烽西北方传警,民力东南已尽疲。万里秋风嘶甲马,千山斜日度旌旗。小臣何尔驱驰急?欲请回銮罢六师。

千里风霜一剑当,万峰秋色送归航。鬓垂双白犹惊懒,门已三过有底忙。羽檄西来秋黯黯,关河北望夜苍苍。自怜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

王阳明在草萍驿题诗已不是第一次了。十二年前的1507年,因忠正直言而被谪往贵阳龙场驿的王阳明就路过草萍驿,在壁上读到好友林俊(号见素)的诗,他就曾写过题为《草萍驿次林见素韵奉寄》的诗寄给林俊:

山行风雪瘦能当,会喜江花照夜航。本与宦途成懒散,颇因诗景受闲忙。乡心草色春同远,客鬓松梢晚更苍。料得烟霞终有分,未须连夜梦溪堂。

当年孙燧读到的正是此诗。可惜的是未能检索到林俊的原诗,亦不载于《林见素文集》,也许早已濡入了江南的驿风丝路之中了吧。顺便补一句,在王阳明平叛之初最艰难的日子里,林俊在福建给予了他兄弟般的支持:用最快的速度组织了一批佛朗机(火枪),送到了前线。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思南土瑶战乱平息,王阳明拖着病体起身回家,却不幸病逝于归途的船上。临终前,弟子周积侍候在侧,泣涕问道:“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泰然回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言毕,安详合眼,溘然长逝。八年正月,先生丧发南昌,素车白马,军民缟素。初十,灵过玉山,先生衢籍弟子王玑、栾惠、钱德洪、王修、徐霈等率诸多衢籍士子迎榇于草萍驿,一时凭棺而哭者数百人。

这是一个人的荣光,草萍驿也因之闪烁着历史的光华。

再讲一个草萍路上两个有趣的灵魂共同演绎的斯文故事。

吴与弼(1391—1469),江西崇仁人,青年时代即不喜科举,有人荐他做官,他也因辞不赴。但从十九岁即专心究治程朱理学,名儒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等都是他的弟子。常山籍的名士徐希仁是他的朋友,象湖的名儒郑沆是他的忠实弟子。学者称之为康斋先生,有《康斋文集》。他曾三次来过常山,夜宿草萍,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景泰五年,他遍游金陵钱塘后经常山回江西,在草萍地界,别意浓浓:“后先已喜轿咿哑,驿路泥干不惮赊。回首故人程渐远,青山从此白云遮。”(《常山道中》)

天顺三年,再入草萍:“暂息草萍驿,心安即我庐。万山新雨霁,半枕黑甜馀。”(《草萍驿》)

天顺八年,三入草萍。这次他被墙上的一首署名徐湖的诗牢牢地吸引住了:

莫道深山不产材,春风到处野花开。草萍官道年年在,一任行人自往来。

忙问驿吏:“徐湖是谁?”答:“本地西乡一农民。”又问:“在哪?怎么走?”于是我们可爱的康斋先生乘月夜访,在溪流与野碓的指点中,来到了徐湖的茅屋之前。仿佛是遥远的一个约定,他们就这样神奇地一同站在了如水的月下,彼此长揖问好。“饿否?”“饿。”“那好,我杀鸡,你脱粟。”两人哈哈大笑,粗醪粟饭,人生的畅美无此可比。

正德十四年的冬天,也有那么两个人站在草萍驿的厅堂里,急地地拥抱在一起,在昏黄的灯光下打量着彼此的容颜:“你还好吗?没破相吗?”“还可以,打不死的。你怎么样了?”“放心,我也打不死。”这两人,就是开化名士方豪和曾任提学的徐伯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议论时政,书谏皇帝。治疗此类痼疾,皇上才是最好的医生,开出的药方粗暴又直接:廷杖,下狱。现在,他们就这样相拥,庆祝他们重获的自由。“人妒浮名传已死,君从大难得重生。相看各喜容颜好,一笑还将宠辱轻。”“折得梅花赠君去,愿言各保岁寒标。”(方豪《草萍驿会徐伯和》)风华依旧在,铁骨风中鸣。

那一年,一生数次被下狱被廷杖的南城夏良胜站在草萍驿中与所敬仰的两位故友对话:“也知拱日穷朝暮,何处游云辨白苍。前辈风流今未远,是谁笾豆许同堂。”(《草萍驿次一川孙中丞一首》)“破帷疲马冒风尘,山色依然不世情。邮卒殷勤供馆谷,只缘曾识几番人。”(《草萍驿次后峰壁间韵》)他们是壮烈殉职的忠烈公孙燧和因冒死上疏而英年早逝的后峰先生,他曾经的狱友黄巩。

那一年,他无官无职,清癯瘦弱,却以大明进士身份领导军民苦苦保卫嘉定,城陷后又绝笔大书壮烈殉国,他叫黄淳耀,年仅三十八岁。此前一年曾在草萍驿,写下悲郁激壮的诗句:“百年孙燧节,一决守仁功。箕尾归天上,麒麟入画中。暗苔诗壁古,大树驿亭空。无限胸中气,时危哭向风。”(《草萍驿有感》)用壮举阐释了什么叫生命的忠义。

那一年,在理学教育领域与王阳明并驾齐驱的一代大儒湛若水再次路经草萍驿:“草木似欣若,邑民暂咸宁。往来二十载,惴惴复兹经。闾阎非故庐,山川失旧青。问此何为然?大吏多诛征。时节方白露,寒气早盈庭,只恐霜雪至,百卉同凋零”。哲学家的思虑,草木恍如人生。

那一年,抱负着拯救万民理想的刘伯温奔丧途中,戎装未脱,夜宿在风节鹤唳的草萍驿中,而前方又传来婺州严州苗将叛乱衢州城又变幻莫测的消息,是进?是退?

那一年,曾经的常山知县,后来加入左宗棠幕府有着诗史之称的许瑶光巡视常山兵防,在草萍写下“野店门前午饭香,三吴百货往来场。一从逆炎横江右,渐觉炊烟杳道傍。通塞河山关国胍,稽巡星月为边防。”(《赠草萍尉方荔汀》之二)他心心所念的依然是“白龙洞里如相忆,他日重寻旧雨游。”

那一年,孙承恩,潘希圣,儒将风流,为草萍壮色;那一年,陆深,张弼,学士潇洒,为草萍添彩……

那一年,方山先生将信交给修路的道人,信任与爱的交接;那一年,詹尧臣领兵镇守草萍,开基常山詹氏一族,传承与开拓的继续……

如果山河有灵

请记住他们

这些手持明月的人

这些怀抱薪火的人

用月光喂养尘世的草木和流水

用文字点亮人间的晨昏与不灭的烟火

将一颗一颗暗夜中的果实

缀满驿路熠熠的星空

(附记:文中未注明的参考文献主要有《浙江通志》《江西通志》《常山县志》《福建通志》《阳明先生文集》《康斋集》《东海文集》《竹涧集》《俨山集》《陶庵全集》《甘泉先生续编大全》《棠陵文集《雪门诗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草萍驿的天空:忠义之气和斯文之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