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

下午的磨课,王红玉老师上的第十一课《军神》的第二课时。上完,我们紧接着就是评课。

说句实话,红玉上得挺立整,各环节干净利落,围绕着单元训练要素和课后题进行引导学习课文比较到位。我想,要是我上,我不会上得这么好。但是,纵观整个课,我还是觉得有四点值得说一说。

第一,红玉引导学生理解“(沃克医生)为什么称他(刘伯承)为军神”这一问题时,师生只抓了第22自然段。

我觉得从这段中“男子汉”“钢板”“军神”三个词语中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称他为军神”。这个问题还应该结合上面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的几个段来分析,特别是第16、17自然段中沃克医生的表现及对刘伯承的描写。

第二点,在让学生找出描写刘伯承的句子从而体会其内心时,第17段,老师引领学生从“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床单居然被抓破”几个词语及短语体会刘伯承为了革命事业不把这点小疼当什么。

我感觉这里应该先让学生说说从“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床单居然被抓破”几个词语及短语中能体会到什么(不打麻药做手术极其疼痛),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这么疼痛他为什么一声不吭?这样的话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刘伯承为了革命事业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意志力之顽强。

第三点,“课文主要内容”怎么用?我们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就梳理出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写什么事,表现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或者抒发了什么),第二课时开头要再回顾一遍。红玉在领学生分析完课文后又把这一项内容用填空的形式总结复习了一遍。在这一项上,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课是有问题的。第一课时学生初读后概括课文内容,一般能大体说出课文写的事就行了。初读后若说是连课文要表达的主题或者情感都体会出来了,那么这篇课文学生就是读明白了,第二课时再细致分享就纯粹是浪费时间。而若是初读课文时学生也就仅仅能大体说出课文所写的事件或者故事,那么第一课时学生说的(课文)“表现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或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就纯粹是抄的工具书上的了,这样的环节没什么意义,锻炼不了学生能力,还养成了投机取巧以致懒惰的习惯。这“(课文)表现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或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应该是在学完课文,老师引领总结或者回敲时才该有的一步,不应该在第一课时及第二课时开头出现。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红玉自己的问题,是我们学校语文的共同问题。

第四,这节课的听说训练耗时了,但没起任何作用。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用《赞军神》一首小诗作为听说训练,必然是因为它和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第二课时先回顾这首小诗,仅仅是作为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听说训练进行的,学课文的整个过程就再没这首诗啥事了,这样不行。既然这首小诗是对课文的高度凝练概括,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再回到这首小诗上来,作为结束语,把学生的感受升华一下,也从而使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形成首尾呼应,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该有用,不能仅为教学模式而设置环节。

我知道,若我上这一课我未必能上好,但是,别人课中存在的不足却足以值得我去注意避免一些问题。

感谢红玉老师带给我们的这节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