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选择,忙着活还是在忙着死?——观《肖申克的救赎》

图片发自App



断断续续,第二次看完9.6分的《肖申克的救赎》,第一次看大概是在十年前,刚刚研究生毕业,看完这部剧没什么感觉,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觉得不错的电影,为什么不错,说不上来。

对于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没有杀人却被卷进龙卷风,替真正的杀人犯在监狱度过20年,曾经上层社会的闪光耀眼的人,度过了监狱里被囚犯虐待、被监狱长利用谋私利的人,为了生命真正的自由,成功越狱重获新生的故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一个蒙冤的杀人犯重获自由,收获友谊的故事,甚至都没有一个女主的故事。

而这个老套的故事,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因为浪子回头,不是因为悔过自新,不是因为自身救赎,而是因为男主在监狱的谋划,深思熟虑,谨小慎微,一步一步挖地道,骗过典狱长,因为希望重获自由。

不明不白在监狱熬20年,受尽了凌辱和虐待,唯一不被人剥夺的是内心的自由,是始终相信的希望,更是对自己的诚实,是对自己现在状况的把握,更是步步为营的算计。

安迪的人设一出场就不一般,年纪轻轻的银行家,绝对的高智商学霸,与监狱里的杀人犯、泼皮无赖、无知粗俗完全的不同,他已进入监狱就已经开始谋划越狱。

喜欢石头,玩石刻都是借口,墙上挂的女星海报更是掩护,但这个海报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漏洞,监狱是什么样子的地方,典狱长想要安迪为他做假账之前查过一次他的房间,20年怎么可能没有人去仔细查房,画报下面那么大的一个洞怎么不会被发现?

这实在有点难以说的过去。没有救世主,没有玄幻,但还是有点大男主的味道。

首先,这样的一个神人即便是有,也是人中龙凤,大部分故事电影都是写的这些人,与众不同才会吸引眼球。

第二,电影强调的是他的不同,对自由的理解,为达目的甘愿受胯下之辱,如荆轲般卧薪尝胆,20年如一日的挖墙角,难道监狱里的房间不是来回倒换的吗?

第三,电影的主旋律是自由和希望,不管处于何种境况,不管人生遭遇什么暗黑,都不要放弃选择的自由,内心的自由无人可以剥夺,不要放弃希望,这是电影最重要的亮点。

第四,有了希望还要有行动,就如安迪越狱一样,他不是仅仅相信自由和希望,而是一锤子一锤子的给自己挖出了自由的通道,挖出了通向外面世界的希望之路。

第五,有梦想的高智商加行动派,天下无敌。失去自由的安迪不再追求名利那些身外之物,所求的不过是墨西哥一个小镇上的栖身之所,没有回忆的温暖地方。

为了那个梦想,处心积虑,谋划缜密,行动迅速,不留破绽,甘愿忍受任何通往自由之路上的诘难和屈辱。

最终梦想成真,所以说安迪所选择的自由,是忙着活。

他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内心的希望,像其他人一样,行尸走肉的活着,没有了身体上的自由,没有了心灵的自由,更没有选择的自由,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忙着去死。

恐怕你我中的很多人都是如此,在一天一天的忙忙碌碌中死去。

即便是在监狱中失去自由,安迪依然可以选择为自由行动,为梦想去努力谋划的自由。

而我们呢,我们已经具备了自由,我们有太多的选择,只是没有希望,没有梦想。

人很多时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没有逼到绝境很难激发内在的潜能,而这个死地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标准,如果你的标准高,一定要做到最高的标准和极致,且愿意为了这个标准去行动,极致的行动,我想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生活就是选择。

不去选择就是被制度化。虽然我们深处自由之地,却依然被工作中的体制,被社会传统中的体制,体制化而失去自由,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

就像是体制内的工作,时间久了,我们只会上厕所打报告,不打报告就上不出来,这是一所没有墙的监狱,离开了我们便一无是处,无法生存。

离开了体制,布鲁克选择了自杀。

安迪选择了越狱,追求自由。

安迪的朋友黑老头已经被制度化,但受安迪影响,看到了一丝丝自由之光,他选择了相信希望,相信朋友,最终在体制外收获新生。

这是一部好电影。

到现在我依然不知道好在哪里的电影,却被它莫名的感动,那些人性中的善恶,坚持隐忍,自由与希望那么直白的表达在我们的面前,让人不得不思考,不得不感动。

为人一世,如果不坚持一下,不相信选择的自由,不自己做出选择,为你的选择不管付出何种代价依然去拼搏,去谋划,去生活,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十年了,重看这部电影,我认为很值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由的选择,忙着活还是在忙着死?——观《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