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创新的“障碍物”——思维定势

    SIT的创新思维课程,除了让学员学会创新工具、方法和应用外,也会在开始和过程中连续引发一个概念,既创新的“障碍”——思维定势。那么它和创新之间是怎样的关联?以及思维定势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很多人早上起床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去洗漱、更衣、吃早饭,当它帮我们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的时候,我们发现它象行云流水一样特别自然去带动我们去行动,产生结果。这是思维定势带给我们习惯上的影响。反之如果哪一天打破你现有的思维定势,不更衣直接出门,估计很多人都会开始在思想中斗争半天,当然也会有些地域除外。如果去仔细思考发现这些思维定势不是无端产生的,它是通过我们的家庭、父母、老师、长辈、朋友等等不断间隔重复强化产生的。直到某一天我们默认、习惯它成为我们的一个部分。

      就像下图中的两头象。小象小的时候在不断的挣脱绑腿的绳索,不希望受到束缚。驯兽员为了拴住它,需要用一根很粗很结实的铁链将它拴在一个很粗的树干上。而大象成年以后即便它已经很有力气,可只要一根很细很细的麻绳加上一根很细的棍子,便拴住了它。真正限制住它的已经完全不再是外界的环境,只是它已经形成的那个思维习惯,那个“思维定势”。

    每一个行为的改变都需要在态度和思维层面做工作。而SIT找到了在创新这个“改变”之前,横在人们思维层面的这些“障碍物”,并系统化的联系到了创新工具方法当中。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对创新做工作。那么“障碍”都有哪些呢?

1.“结构性思维定势”

    心理学家卡尔.东克尔曾经做了一个蜡烛实验。邀请受试者们利用手上的图钉、一盒火材将一根蜡烛固定在墙上水平线位置。最终发现两组受试者,一组在开始的时候将一盒火材分解成火材和盒子的成功概率是80%,而另一组受试者一开始只把一盒火柴看成一个整体的,成功的概率只有20%。成功的结果是把火材的盒子作为蜡烛的容器固定在墙上。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人们倾向于把物品看成一个整体。这种认为一个物体只有一个形态的思维被称做“结构性思维定势”。

2.“功能性思维定势”

    1990年的一天,雅各布.戈登堡和他的伙伴在下班的路上,汽车轮胎瘪了,需要更换轮胎。可发现轮胎上的螺母锈住了。扳手的力量无法扳动螺母。汽车里也找不到其它的类似的工具。这个时候如果是你会怎么办?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两个人在最后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到了一个可以给扳手加力的方法,千斤顶。可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通常只看到了千斤顶的最常用的功能,不会想到它的其他可能性。而把这种只看到某些事物的通常功能的思维被称做“功能性思维定势”。

3.“关系型思维定势”

    有一家公益广告商在电影院电影放映之前设计了一款“开车不看手机的公益广告”,在广告中间汽车正在驾驶的时候,广告商给每位在现场的观众的手机上发送了一天短信,正当人们低头看自己手机的瞬间,屏幕上的汽车出了车祸。这让每一位在现场的观众都触目惊心,他们被深深的带入了广告当中,也深深的感受到了看手机和出车祸之间的关联性。而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广告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看成是静态的。除了基本的植入和未来潜在的消费之外,在广告播放的当时通常不会把他们之间做任何的连接。这种把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认为是静态的思维被称做“关系性思维定势”。

    当对不同的思维定势做工作的同时,也应运而生了不同的创新工具。在下图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创新工具对应的打破思维定势的关系。 

有一句话“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在创新的路上亦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跨越创新的“障碍物”——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