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日绝句》中窥看英雄儿女心

        提到李清照大家定然不陌生,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条件下,她是中国封建历程文学史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名气大到可以自己开宗立派,形成自己一家独有特色‘婉约派’。

          说句实话对于李清照的‘婉约派’我并不是太喜欢,我总觉得这些作品是代表了中国女性闺房待嫁、亦或恋爱当中的价值观念,不是浓情就是蜜意,有一种奢侈浮华的糜烂之音……。所以我对她的作品总有一种‘’退避三舍‘’避而扰之的心理,可能知识层次太低的缘故,才对这位文坛女泰斗产生了误解偏见。

      直到我读到她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我的身心仿佛就想触电一样惊呆了,感觉这是一位男子的心声,真的一点也不像李清照这样一个外表文弱的女子所言,不过事实证明这首惊天动地的绝句就出自她的笔下,为何她会如此生气、愤怒、抑郁不平,一连三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难以平息怒火?

        原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对于平常女子来说这不是什么大事,丈夫就是一家的支柱,发生这种事情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也是为了家。可李清照毕竟不是平凡人,深明大义的她岂会为了小家而放弃大家,她宁愿丈夫战死沙场,也不愿丈夫做一个临阵脱逃的逃兵。

        赵明诚的弃城而逃对李清照来说不亚于一个不忠贞的女人给自己老公头上带了一定绿帽子,为什么这样来打比方呢?首先,从情感上来说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并不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是因双方彼此的才气学识相识、后是父母相邀、媒妁之言。赵明诚百科中这样说:‘’一日,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亲。‘’对于类似于金庸武侠剧的相识江湖、定情江湖的情节,就发生在他们两人之间的身上,可以说他们两人的婚姻是彼此了解、彼此信任的。

        其次,他们两个人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对金石古玩爱不释手,两人还一起合作编写了《金石录》。金石录的出现更加证明了两个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完美到了极点,职场、情场都得意……

        当李清照听到丈夫赵明诚叛逃的消息时,估计她是崩溃了。不然也不会重游乌江故地时发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叹息。在这里面暂且抛开南宋王朝安乐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收复失地的话题。就单李清照对赵明诚个人的看法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表明李清照和赵明诚两个思想观念已经开始偏离。

        从整首的大体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清照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生就要想张良、萧何那样的人中豪杰,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死的光明、死的磊落,就想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活着‘’。李清照的这种价值观念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和臧克家是不谋而合。核下之战项羽明明输了,但她却为项羽的悲剧依旧唱着赞歌,虽然输了但是输的光明、输的磊落。

        她的骨子里面就有一种家国天下事,人人有责的信仰和情怀。她可以为了家国去义无反顾的牺牲自我、去做像项羽那样的悲剧英雄。

   


近期更新:

 

      唐僧:心中有梦,在苦也要一条道走到黑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愿回家去放牛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夏日绝句》中窥看英雄儿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