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672天。
手是我们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对孩子来说更是这样。小宝宝在出生之后,小手就时时刻刻地动个不停。
手可以带来便利和成长,比如让孩子感受物品的大小材质,让孩子能把想吃的食物送进嘴里,让孩子学会系鞋带,穿衣服这些生活的自理能力。让孩子有能力完成一个作品,而且也收获成就感,那小手也会带来麻烦,比如小手会乱扔东西,这时候就可能会破坏物品。四下挥舞的时候可能会伤到别人,好奇的时候可能会拉扯到小动物,生气的时候可能会打到别人。
孩子的手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孩子需要去学习控制的。有家长问小宝宝总是爱打人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小手?
第一个原因是孩子身体动作的发育,是遵循着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的顺序。也就是说婴儿首先开始发展离躯干近的身体部位,然后才发展离躯干比较远的末梢部位。比如孩子先学会控制上臂、大腿,然后是前臂小腿,最后才学会去控制手指。那自然孩子的动作发展就会是先发展大动作,比如说翻身爬行。再发展精细动作,比如说手指的活动。手部的精细动作是最后发展起来的,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精确的使用。所以有时候可能只是想表达一下高兴,或者只是想表达一下喜欢,就一巴掌呼到别人脸上了。
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的好奇心驱使着孩子想要用小手做各种尝试。比如说拿起一个玩具,往地板上敲,哐哐哐,再往沙发上敲敲,没什么声音。他就琢磨着再找几个不同的地方敲几下,看看声音会不会有不一样啊,果然敲到金属的桌腿上的时候就会咣咣咣,动静更大了,更清脆了。或者孩子想用小手摸摸地毯有些粗糙,再摸摸旁边的柜子有点光滑,再看看桌子上有一碗米糊,也用手摸摸是什么感觉吧!黏糊糊的很好玩。但是家长这个时候可能就受不了了,觉得孩子的小手失控了。
第三个原因是当孩子是带着生气去挥动双手的时候,就可能会打到别人,我们看到的是小手失控,但其实是情绪失。幼小的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感觉被吞没了,会沉浸在这个情绪中。所以这个时候孩子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我们知道了孩子小手失控的原因,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首先,因为了解,所以理解。理解孩子现在小手“不好使”是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理解孩子的小手现在还没有能够特别精准地控制。有的时候不小心就戳到人,碰到人了,这会让我们不至于在孩子管不住小手的时候责怪孩子。而且当我们责怪孩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在传递“这不可以”的信息,而是在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想一想,当我们大惊小怪的时候“哎呀,好疼啊,不可以哦,你怎么能打妈妈呢”…这会让孩子觉得我这种行为还挺有力量,能让我妈这样,真好玩,再来一次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当孩子的小手打过来,直接挡住,表情严肃,但注意不是吓人,语调压低,但注意不是吼叫,平静有力地说出 “NO,这样不可以”或者我不同意你这样做。我们看这时孩子接受到的是一种震慑力,但是又不至于让孩子感到恐惧。因为一旦有了害怕恐惧的情绪,孩子就同样接收不到我们要传递的“这不可以”的信息了。所以任何时候当孩子做了不合适的行为的时候,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二是给孩子用小手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提供一个出口。比如给小手安排一些其他的工作,做一些有建设性的探索或者创造的活动。
三是如果孩子当时打人,扔东西的时候是因为有情绪,那么就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了,而不是急着讲道理。因为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是没有能力接收我们讲的道理,如果孩子生气了,一巴掌打过来。妈妈在用手挡住孩子,让自己受伤的同时说“宝宝,你是生气了嘛,妈妈看得出来你可真生气啊”。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和接纳,可能会哭或者叫喊出来,将情绪释放出来。陪伴孩子释放情绪,慢慢平静,这个时候再和孩子说明界限,告诉孩子一些技巧。比如不同意的时候可以手掌竖起向外推出,而不是打人。
四是我们可以运用读绘本的方式,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小手。《千变万化的手》关于合适地使用小手,如果我们只是用语言去告诉孩子,他们是很难听进去的,但绘本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本绘本的作者仅仅是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就做到了这一点。
这本绘本虽然简单,但却非常能够吸引低龄的孩子。那选择低幼儿童绘本的标准有哪些呢?
首先,这本绘本画面构图简单直接,画面非常直观。通常只有一只手和一只小猫,每个画面都一目了然,可以一下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其次,内容是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手和小猫是孩子非常熟悉的,容易产生兴趣,尤其是手是孩子的第一个玩具,也是最熟悉的玩具,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工具。所以,这自然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并且这本书还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手可以做很多事儿,可以建设,可以破坏,可以攻击,也可以表达,所以借由这本绘本,我们可以为孩子传递如何正确地使用我们的双手。有点儿像是经典绘本《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理念所讲到的,用小手是可以用来做很多很多事这个信念,来替代小手打人这个信念。
我们强调什么,孩子就会记住什么,强调小手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强调不要打。
那么,我们要怎样为孩子阅读这本绘本呢?
第一个阅读技巧是我们看绘本上是有一只大手的,当你看到这只大手,第一反应会不会想把手放上去?
第二个阅读技巧是我们可以在每一页都做一个动作。把这本书变成互动书,我们看其实每一页都有一个动词,比如推,就推一下小猫。拉,就假装拉一下小猫。挠痒痒,我就挠挠小猫,再挠挠孩子,等下次再讲到这里的时候,就会很期待。
第三个阅读技巧是留意那些合适的动作和不合适的动作。比如看到不合适的动作,可以问问孩子。拉小猫的尾巴合适吗?孩子会说“不合适”,那怎样的方式合适呢?我们可以示范,轻轻地摸一摸小猫,邀请孩子去做一做,其实绘本里已经有一些非常好的示范了。
读完绘本呢,我们还可以跟孩子继续头脑风暴一下。小手还可以做什么?做哪些事情会让自己和别人开心?会帮助到别人?那哪些做法又会伤害到自己或者伤害到他人?可以和孩子把这些内容以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贴在墙上。因为孩子还读不懂文字,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印象深刻,并且能够时刻提醒自己。
我们还可以带孩子玩画大手画小手的游戏,把手放在画纸上,然后描边,就画出了一只手。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脚丫放纸上,画出大脚丫,小脚丫,画完之后,我们还可以在描出的手和脚上面继续创作。上色,添加元素,拼贴或者任何其他的创意,把小手小脚的轮廓画变成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