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行记(之三)


黔之猴

在贵阳的第一天,我们游览小车河湿地公园时,在沿河的栏杆上看到写有“园区内有野猴出没,游人注意安全”等字样的警示牌。这样的警示牌还有好几处。当时颇不以为然,因为小车河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区内,在我的意识里,再咋地,闹市区里是不会有野物出没的吧。

后来,在黔灵山,果然碰上了野生的猕猴群。

猕猴其实是野外最常见的一种猴,体型不很大,透着机巧和灵活。

从弘福寺的塔林下来,听得有游人的惊呼声。循着声音望过去,路边懒散地蹲坐着几只大大小小的猴,睁着机敏的黑眼睛,长着一张“雷公脸”。

弘福寺外面的停车场,仿佛就是猴群的一个据点了。它们或者蹲坐在路边的石头护栏上;或者利用树枝间的藤蔓灵活地辗转挪移;或者在马路上旁若无人地踱步,根本无视沿途的车辆;或者干脆就盘踞在别人的轿车的顶棚上,居高临下地虎睨着。

野猴相较于动物园的猴子的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神情中透着灵气和满不在乎的神态。至少在这座山上,它们是没有天敌的。对它们,人类也只是好奇,最多有所节制地戏弄一下,是断然不会伤害它们的。天时地利人和,它们就俨然成为了这里的王,被眼前这座山,这座古刹宠溺着,被南来北往的游人供养着。

起初,我和豆儿都离得远远地,不敢走拢去,还下意识地将手里的饮料和装了几粒零食的布袋子捂得紧紧的,深怕被它们窥见。不是吝啬这点吃食,不愿意施舍,实在是因为害怕它们被食物诱惑,撒野耍泼,露出顽冥不化的本性来。因为我们在峨眉山,是很见识过一些泼猴的,甚至还被落单的野猴拦路恫吓威胁过。

有两个年轻人,抬着两筐不甚新鲜的水果,在树下长啸,呼唤猴群。我和豆儿猜测,两人兴许是志愿者,或者是水果店老板,把头天卖剩下的水果拿来送给猴儿们吃。第二种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黔灵山实在就是地处闹市的一处公园。

猴儿们也有响应,它们顺着高大的楠木滑溜下来,或者从别处围拢过来。顽猴们挺挑剔的,对于不太水灵的葡萄,它们只是瞅两眼,并不采取行动,或许也是因为被游人喂饱了,对食物欠缺天生的渴望。也有小猴子伸手讨要,从人的手中捞取食物,丝毫没有畏怯之感。

和大多数的哺乳动物一样,猴子也是幼年时候更为可爱。它们被各自的妈妈抱在怀里,就像人类的小孩一样。猴妈妈行动的时候,它就贴着妈妈的腹部,把妈妈抓得紧紧的。大猴在慢慢放松对孩子的掌控,小猴可以在妈妈身边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一旦逾越了安全范围,看似漫不经心的大猴会立刻警觉起来,发声警告,或者拉着小猴子的长尾巴把它扯回来。等小猴再大一些,我想应该是过了哺乳期吧,大猴才会把它完全地交给自然。

一只猴儿蹲坐在栏杆上吮吸着一根冰棍。天热,它舔舐的速度赶不上冰棍融化的速度,粘稠的糖汁顺着冰糕棒滑落。神奇的是,它会时不时地把冰棍转个方向,开始吃融化的部位,始终不让糖汁滴落下来。

它不是第一只吃冰棍的猴,当然也不是最后一只。吃冰棍的技能对于以野果为食物的它们来说,绝对是后天习得的。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猴子搬石块砸开坚果的壳。天哪,这不是使用工具吗?而人类的进化不正是从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开始的吗?

人们喜欢猴,是因为它的行为举止包括形貌,都和人类有着某些近似的地方,在它们身上,人们或许能像照镜子一样,照见了自己初生时的雏形吧。人们取笑它们,并不是真正地取笑,或者还有作为灵长类动物的最高级,对同属别的它们表达的一种欣然地赞赏和叹服吧,类似于大人对小孩子的那种优越感和保护包容的感觉。

弘福寺内也有猴。它们在琉璃的屋顶上踱步,晒太阳,相互梳理毛发,捉虱子,秀恩爱……在这里,它们像在山林一样来去自由。有一只猴趴在大殿的木质窗棂上,透过玻璃向殿内窥视,趴了很久,不知道它在看什么,或许是被梵音打动,被佛法感召吧。斋堂外面,有几只猴不耐地拍打着门窗,大概是也想进去分一匙羹吧。

……

在贵阳的最后一天,因为我们买的是下午的动车票,所以赶着最后的时间,去了离住宿地不远的小车河湿地公园。

天色尚早,空气沁凉,公园里有很多晨练的市民,还有一些在清澈的小河里晨泳。我们不禁羡慕起贵州人民的好福气,坐拥“黔灵毓秀”的好山好水。

顺着清澈的小车河,往它的源头走去,据说它的上游是阿哈湖水库。迎面一些市民拎着新鲜的蔬果和河鲜,看来在上面应该有一个市集吧。

果然是,在靠近大坝的地方,自发形成了一处临时的集市。当地的农民在这里摆摊设点,贩卖自家地里新鲜的瓜果,河里才打捞的鱼虾。

我们买了一口袋脆红李,原路折返。走了没多远,迎面一位大姐热心地告知:前面有猴,水果须藏妥帖,不然会被抢。

其实在来的路上,我们就遇到过它们,有大小三只,可能是三口之家吧。一位中年男性拎着一袋苞谷,其中一只从临河栈道拐出来,巴巴地盯着玉米。中年人先是一怔,接着出声恫吓,它也不过多纠缠。

有些为难,随身带着的一只小包,是无论如何装不下这一大袋果的,难不成用衣服兜了?

“怕啥,不就几只猴吗?还被抢了去?”他安慰我道。

也是哈,到底还是人类的天下嘛。

可是越走越有些心虚,加上又有几个游客声色俱严地“警告”。

那咋办?

突然间急中生智,摸出随身携带的雨伞,把果子妥妥地藏进伞里。

这样就有些“肆无忌惮”“有恃无恐”了,从猴们身边走过,边走,他还边叫嚣着:“咋滴,难不成还被猴抢了去?”

“如果真被被猴抢了,那又能咋滴,难不成你还去抢回来吗?”豆儿以话呛他。

“那,那肯定要抢回来噻……”

……

你可能感兴趣的:(黔行记(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