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渊源

“正本清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渊源

唐巍

正本清源,本者自正,源者自清。唯正方为本,唯清方为源。正者,中也,中正德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庸”是也;清者,明也,自明、明他、德明天下,乃中国传统文化之“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乃圣人之道也。清明乃万有之空无,心之本体也。

正本清源,即是本自中正、清明的本源,是一切之本,是一切之源。是一切先天、本来的、永恒的存在状态,是整个大宇宙唯一的生命源代码、DNA,是真正的天意,是本然的天命。

因此,人人皆本具正本清源之德,正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两千多年前,印度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所悟“众生平等,皆有佛性。”圣即佛,即正本清源之德。

正本清源者,德为心,道必行,有德,自有道,德道本合一。德为道之心,道为德之行。心为德,方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只有正本清源方为道,即真道、天道。红尘之一切皆是可道、非常道,后天之道,而非先天之道,但一切皆来源于道,终需入道、合道,回归正本清源。

天地之间德为大,德为心才是正道,唯正道才能得天地助道。正本清源才是一切之本来,才是真正的天意,唯一的宇宙源代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正能量、共同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核心。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即是“正本清源”,即是德道所在,“中正、清明”即是天、本源之本、之性。

何为“宇宙”?《尸子》中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也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由此可见,这“宇宙”二字早已经是全然超越物质世界的多维空间了,绝非是红尘凡夫所认知的三维时空。

“宇宙”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初始于《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庄子》还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在描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既包括如俗语所云的“有史以来”,更包括“无史之史”。我们从有史中可见无史之史,比如关于“上古”伏羲、女娲的传说由来已久,伴随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从小到大,还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都是有史之前的“无史之史”,无不是将天象映于红尘。也就是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不仅仅贯穿于“有史以来”的“有”形文字记载的历史,因为一切“有”皆从“无”中来,因“无”才“有”,所以“天人合一”是“无”之本,也是“有”之性,既是一切的源头,也是一切的归属。当更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更或者应该说“天人合一”贯穿于地球人类诞生前后、所有星球、无数宇宙,以及无数宇宙的集合、无数宇宙集合的集合……乃至一切的本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的华夏文明是意识灵性层面的智慧,是物质世界背后的根源和真相,“有”的根源是“无”(当然,有和无都是一种方便说),“有”是低频后天意识层面,“无”是高频先天本体意识层面。一切组织的本质都是“意识能量”。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对全世界的最大贡献。但到现在几乎还没有人真正理解这个“最大贡献”意味着什么。“天人合一”就是本体,就是德道,就是智慧,就是可以主宰一切最高频率的意识能量。绝对不是唯物的三维的思维所能理解和达到的,所以,21世纪灵性觉醒,回归先天本心是必然,是天道,不可违。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了非常精彩的演说并得到与会共鸣:“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坎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预言:中国文化将统一世界。他说:“中国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汤因比认为,中国儒学、道学、佛学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直觉:“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种必须与自然保持协调而生存的信念。”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依据现代科学,在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有形生命体)存在的星球。地球至今约46亿年,这个宇宙至今约138.2亿年,而中国“有史以来”的古籍经典所记载的历史不过是几千年,这几千年的历史怎么能呈现所有的真相呢?也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大贡献之所在,经中自有道,从有形看无形,从有形有限的历史中发现无形无限的真相,直至追溯到源头。

现代量子物理学普遍共识,物质世界只占4%,96%为暗物质和暗能量,由此可见,有形无形多维重叠并存,是这个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常态,因此,我们不能以肉眼能不能“看见”来判断有无,而且大部分都是无形的存在。也就是说,所有的有形物质里面都承载着无形的能量和信息,物质赖此存在,以此为生,“万物皆有灵,有灵以为生”。

这一切之有都从无中来,故曰无中生有,道生万物。本体为无,“生”其实是出离道,从先天高频到后天低频,从清净到混沌,从不可见到可见,所以出而为生。

《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就有,从尧舜禹时期的河出图,洛出书开始就意味着人们意识到天可以给人以某种暗示的思想。孔子在著易传的时候也明确将三才写入其中,暗含了天地人三者相通的思想。孟子荀子更是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高峰是在汉朝的董仲舒时期,汉武帝曾几次要杀董仲舒这位老先生,就因为其的天人感应说。天人感应是汉朝鼎盛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汉初的贾谊也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都没有董仲舒影响深远。张载是明确将天人合一四个字连在一起的第一个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这些都不是物质人心能解读的,“致诚”、“致明”、“致学”其归一处即是“先天”,即是“圣”,即是“真”,即是“人”。

《易经》之所以能“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是因为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将天地人不可分、整体本合一之性以卦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之所以可以从卦象而说天地人事,是因为卦象的背后是“天人合一”的基底和根源,是道,最终归于德。所以,《易经》首挂,不是“第一”,而是先天一切之“一”,一切之根源,即本源。一切卦象都是瞬时假象,唯有滴水入海,回归本源,才能在相中觉而无我无相,而入道。

《黄帝内经》通篇没有“天人合一”这个词相,但所讲所述无一不是天人不可分离之相,每一篇对话都在阐述人的生、长、感、病、寿、死等等,无一不是与天相应、相通,受制于天。“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经水》曰“与天地如一。”

《内经》还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内经》及《易经》都在以后天之道喻示先天之道,以天人相应、天人地一体明示天人本合一,以不同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天地之五行与人之五行、天地之阴阳及人之阴阳、天人之生灭都合于德,归于道,本为一也。

还有,《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大宗师》曰:“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黄帝阴符经》曰:“天性,人也;人性,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德,万变定基。”

《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宋朝“二程”被称为“旷世大儒”,程颐曰:“天、地、人,只一道也。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天地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本合一也,故知天即知人,知人即知天。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世人尊称为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的人。朱熹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曰:“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郭店竹简·语丛一》:“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孔子曰:“圣人者,知天命”。又有云“何为天命?天之令以谓命”,何来天之令,皆本然、本来之天意也,天人合一自知天意,圣人乃天人合一者,故知天命。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乃是“学”之源头,究竟之学。故北宋哲学家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曰:“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天人合一之“天”和“人”者,如同大海和大海里面的水滴,水滴“无我”而全然融入,无形无相,同心同体,合而为一。此中正、清明即是德,无物不照,无所不明,儒家思想称之为圣人之心,可应变无穷。王阳明曰: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正所谓:水净极则形象明,心净极则智慧生,心至净极即是德、即是道、即是本源、即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一切之本源,亦是一切之归属,所以一切都曾具天人合一之德,一切都曾在天人合一之天,一切都曾是天人合一之人。《黄帝阴符经》曰:“天性,人也。”

红尘中人只具有天人合一之外在人像,而不具天人合一内在之德,故没有天人合一之道。后天的人心遮盖了先天的本心本性,不能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人心不古,物欲横流,天灾人祸,病相丛生,世界各国面临同样的危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有人在国家图书馆得到了一张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的《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复印件,该报一篇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智慧”的报道说,在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表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正如习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首先在中国乃至世界所有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见,从天上的神、仙、佛、精灵、天使,甚至“妖魔鬼怪”都显以人像,具有人性,即使不是人像的动物和植物也具有部分人性,更广泛的说法是都“通人性”。佛经云:累世轮回,皆得过人身,而人身最难得。神话传说中所有的灵性动物、植物以及灵物都以追求修复自己回归到完整的人性,回归到人身为目标,为什么?因为只有通过“人”才可以回到“天人合一”之本源。古语云:“万物皆有灵,有灵以为生,”《尚书》曰:“人为万物之灵”。《礼记·礼运》曰:夫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心也。

时至今日,是天地大宇宙最关键的时刻,关乎整个人类的生死命运。尚书说惟人为万物之灵,所以,这个“人类”涵盖一切生灵,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灵必须平等、和谐、共存,长久以来,人类的后天低频的分别心:种族、肤色、贫富、地域、人畜等等,最终让人类躺在自以为是的高科技中死去,面对天灾人祸、疾病瘟疫束手无策,让无数的生命成了牺牲品,但最可怕的是人类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人心的罪恶,是人类的贪私,虚伪的自以为正,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的所谓善恶,造成了今天的一切,人类正在遭受人心的反噬,正在自食恶果。关键时刻,华夏文明的德道智慧重现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声,响彻苍穹,震动虚空,在唤醒一切意识灵魂的本性良知,在传递来自于本体,无我的“正能量”,这便是心,这便是神,这便是德,这便是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德则生,无德则灭”,“厚德载物”,这是中国华夏文明的智慧,这是自古中国祖先的教化,这就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亘古不变,德道为一、为天、为大。所以,一场疫情,让中国人再次凝聚起来,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我利他,至死不渝,德道正能量是真正的最高频率免疫系统,坚不可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护佑着中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反倒让中国加速了正本清源?这就是顺天道的德道智慧,“以德为心,道法自然”,在这种高频能量场里,自然照见一切小人心,光明之下黑暗将无处遁形,蛀虫也无处可躲。中国以“无我之德”合于道,归于天意,一切低频因缘自然化解,天意不可违,当人心无我为德,一切天道运行,无为而无所不为。

天人本合一,天下是一家,德道为一,唯有同心同德才能共度难关,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中国的强大是回归于本体,德道为大。一带一路更是自立、立他、德道行天下,人人正心正能量,才能改变个人、家国、乃至世界的命运。中国华夏文明是唯一不灭的德道智慧文明,中国必然先知先觉,必先行,机遇与挑战摆在面前,生死、福祸都是一念间,私我必招祸,无我必得天道护佑,放下一切,天道给每个人机会,作为中国人,你觉醒了吗?准备好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本清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