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直很庆幸自己在受到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不但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是增长了我的眼界。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开拓了思想。
很多时候不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像,而是你读书太少让你无从想像。
在小学的时候因为不懂得去看什么书,父亲喜欢读书却从不指引我去读书,母亲又是农妇更不懂得买什么书让我看,所以那个时候只要见是书自已都会去拿来看几眼。
当然那时认字有限,很多词句根本不懂什么意思,也不懂得去问谁,几乎全都是靠自己慢慢累积阅读经验后再理解那些词句的什么意思。
小学的时候计划生育捉得很紧,政府还给村里发了不少教育性的书。如《人之初》《家庭医生》等。我不知道那些成年人有几个人会去看,但我却看了不少,在那些杂志里我慢慢知道什么叫“性”,然而“性爱”又是怎么一回事,这都是在那些杂志上让我给弄明白了。
还看到不少案例讲到少年早恋的事情,而且多数都是女孩吃亏,早恋中几乎没有好的结果。所以早在我幼年的心灵里埋下了,打死都不敢早恋的念头。
读到初中后,我也遇到我喜欢的男生,而那个男生也刚好喜欢我,更是向我表白了。而我却是因为看到那些杂志可怕的早恋结果,没敢接受他的表白。
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决定。我现在都依然想念他,但我觉得那时只有13岁的我们,是没有能力去承担一份过早的爱情。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虽然我跟初恋没有那份年纪的遗憾,却遗憾在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
02
读高中无望后,父亲让我选择了读中专,但那却不是我喜欢的专业,所以成绩自然很差。但学校有间很大的图书馆,我在图书馆的时间比在教室里的时间要长的得多了。
十七八岁的我思想比其他的女生要成熟得多。自己没谈过恋爱却是恋爱专家。就是因为看的书多。我发现原来现实有很多事情在书里都看到过。
如谈恋爱的事情,刚开始有可能是因为一个眼神或者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爱情就这样没有任何道理的来了。
相爱的肯定什么都甜的,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激情褪去之后,两个都会有争执,但肯定是有一方会主动认错,另一方就会假装原谅;到最后主动认错那一方不再认错,而另一方却又不愿意低头认错的时候,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好像所有年轻的爱情几乎都以这样的结果而结束一段感情。
所以我对爱情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但我却依然想念我的初恋,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跟别人谈恋爱了,但我真没勇气去向他表白。
读中专那段时间在图书馆的时间的确是比较长,但肯定是不能将图书馆的书都读完的。那个时候各类型的书我都会去看,没有什么特定的书。
当然还是看不少爱情书,但已经从初中的爱情小说上升到看一些有关爱情的文学书。也慢慢会找一些开拓眼界的书,比如书词画欣赏类、摄影、心理、时尚杂志等。
其实那段时期看过什么书几乎都忘记了,但看过的书,它会藏在的你的气质与谈吐里。当你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读过书的人跟没读过书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思考方式是完全不在同等线上的。
你会发现那些你以为忘记的书,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你脑海里的每个念头和你说出的每一句话。所以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03
最早接触国学经典书籍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都是父亲看过的书。我找不到书看,又很想在书上吸收一些知识,硬生生地拿起来读了几页,结果是软巴巴地放了下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史书》、《水浒传》,这些中国经典文学,父亲的书柜里都有。不过我在阅读经典的书籍里是属于晚熟型。年少时的我根本看不进这些经典,总觉得理解不了。有心想看,不到几页就开始想睡觉,最后还是给丢到一旁。
最让我感到惭愧的是《孙子兵法》这本书我前前后后都买过三本了。直到现在我还在看,当然这一次终于能看进去了。
在喜欢读经典之前,经过了多年的阅读经历,在选择书单上已经不再像年少那样看得杂乱无章了。开始选读一些有点深度、有教育意义、思想较为深刻的书籍。
有《小妇人》 《活着》 《我与地坛》等,还有不少畅销书籍如《追风筝的人》 《达芬奇密码》 《藏地密码》等。这些书籍给予了我不一样的世界。
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你会不知不觉中走进作者精神世界,跟着他的思想去感知每个主人翁的情感或跟作者思路去探知每一个故事的情节,他的忧他的愁,他的欢他的喜,他的张扬他的内敛。他灵魂里对所有事物的情感都能在文字里感知到。那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04
如果上面的那些现代书籍带给我阅读上淋漓尽致的快感的话,那国学的经典书籍带给我的却有如佛经中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智慧。
当然本人读经典书籍还是太少,对古人的智慧结晶还是有待加强学习的。但我还是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读过的那些国学经典,希望更多的人能传承学习到国学的智慧。
《周易》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跟《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道理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古人在看待事物的全面性是拓展到宇宙与万物的境界,根本不是现代人能与以之相比的。现在很多讲都在讲看事情要有全面性不能单一偏面地理解,看谁更有能力就在看点。但相对中国古人来讲这点全面性也一样是单一面的。
这现代人更多的是专注一个领域,只要你在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那你就是专家、是教授、是博士。
但这样的人只能在那个领域里的人才而已。他们在现实生活里多数也就是一位普通人,他们成不了智慧的人。
这些教授有可能会被压力压到严重失眠,他们可能是走要时代的最前端,但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未必就是最幸福的那个。他们依然会很焦虑,得失心很重,总是怕别人会把他给拉下来,担心结果会是一场空。
但其实人生下来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等到死了也一样带不走任何东西。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放眼看去多少帝皇之家能走到现在的?又有多少的企业能处于不败之地的呢?又有多少人的生命能活到生命的尽头呢?没有吧?如果都没有你又何必执着那些身外物呢?
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像《阴符经》中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我们应该向天地学习,人效法天道,就能回归本性。有如“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在学习经典中让我改变最多的是对物质上的追求,以前总是觉得自己少这个少那个,总想着得到更多物质上的东西来满足自己虚荣心。无言中给予了自己太大的压力,失眠了半年多的日子里真是生不如死,或许是命运的怜悯,我接触到了《弘一法师》《大觉有情》《爱与寂寞》也可能是自己的觉悟吧!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才慢慢走出了失眠的阴影。
现在反而觉得太多的物质东西会让我感到厌恶。当我把脖子上,手上的多余的东西一一除去之后,突然发现全身都轻松多了。脸上不带妆,让脸上斑全都暴露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很多人却又说我的面像好是旺夫的人。人能回归到本性,才有能力去感知这个世界,才有能力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苦与悲。
在我30多年的岁月中,书,它伴我走过23个多年头了。它伴我健康成长,更伴我走过人生的低谷,现在又带着我走向智慧的道路,让我从容地面对余生的苦与难、、、、、、
书啊!你比爱人更懂我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