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与“红利”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人的话,湿地就是地球的肝脏,起着调节水量、保护土地、降解污染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半个世纸纪以来,随着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我国的湿地面积以令人触目惊心的速度迅速缩减,现存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诚然,湿地的开发给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生存空间扩大这些红利,但在天平的这一端高高扬起的时候,天平的另一端却不断下沉,逼近湿地的生态红线。

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对湿地如果只有开发没有保护,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掘坟墓;若只有保护不敢开发,又无法承载民生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其实,矛盾从来都并非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湿地的红线与红利也绝不是水火不容不能兼顾。我们需要从观念上和做法上都拆除二者之间的隔离墙。

以红线保障红利。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通过围湿造田、填湿为耕这些简单粗暴的掠夺式开发可以从湿地中获得的利益是有限的,而湿地更高的经济利益远不止于此。比如湿地旅游业就是具有很高经济附加值的一项产业。由此还可以带动起餐饮、住宿、养殖等一系列周边产业。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通过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态建立起围绕着湿地旅游的农村相关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农民收入显著增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保护,游客也从中得到了惬意的享受。因为心中有红线,手里才能拿到红利。

以红利坚守红线。“十一五”期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保护湿地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的情况。越是湿地破坏流失严重,亟需资金投入的地区,地方能够拿出的湿地保护资金就越是紧张;地方上越穷,湿地的破坏就越严重,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具有可行性的做法是用湿地综合开发获得的红利保护湿地。德国、西班牙实行可持续旅游认证制度,要求旅游企业参与湿地的环境保护。位于吉林省长白山麓的哈泥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走出一条湿地保护和生态农业和谐发展的新路,使农民、企业和地方受益。地方把获得收益的一部分反哺湿地保护,环境保护和湿地产业相得益彰,人与自然都获得了生态红利。

子曰:“绘事后素。”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湿地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这片净土更需要清亮洁净的底色。“梦想没有未来式,只有现在式”。坚守湿地保护红线,让大家充分享受湿地带给我们的红利,我们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线”与“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