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奖金永远发不完?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十月陆续公布了2020年的各奖项得主,奖金从去年的900万克朗调整到了10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760万元。从1901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第一次颁发,一百二十年来,诺贝尔奖一直都是科学界泰斗们和著名作家们终其一生想要获得的殊荣。而诺贝尔本人也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企业家,除了他毕生对炸药的执着,研究与发明造福了人类以外,诺贝尔生平共获得了355项专利技术发明,在全世界20个国家开设了大约有100家工厂和公司,因此也在逝世前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诺贝尔一生对科学的热爱,当然也不希望自己辞世后遗产被后人挥霍,于是在临终前设立了遗嘱,把他留下的财富作为基金,在未来每年把基金中的一部分利息或投资收益作为奖金,颁发给在不同学科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因此,诺贝尔奖基金会在化学、物理、医学或生理学、文学、和平事业以及经济学这些领域设立了六大奖项。而1896年诺贝尔辞世时,留下的遗产超过了3100多万克朗,约合当时的920万美金。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很好奇,一百多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战乱年代,每年诺贝尔奖都按时颁发,这原先3100万克朗的初始资金究竟是如何作投资,在每年颁发奖金的时候既不动本金,又可以得到一笔越滚越大的永续年金呢?其实诺贝尔奖的基金也不是年年都能跑赢通胀,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几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设立诺贝尔奖基金之初的50年间,诺贝尔奖基金会按照诺贝尔的遗嘱,全部的投资都是债券以及银行存款,从投资初期的角度考虑,也是注重资金的安全稳健。由于债券和银行存款的长期收益率通常都不是很高,虽然风险是最低的,然而投资通常很难跑赢通胀,如果想持续不断以利息收益来颁发奖金的话,就不太可能实现年金的永续了。实际上在这段时间,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货币贬值、政府加税等等因素,诺贝尔奖每年颁发的奖金也一直在缩水,到1953年的时候,诺贝尔奖基金会的奖金已经缩水了近三分之二,面临破产的窘境。 于是从1953年开始,瑞典政府允许诺贝尔奖基金会投资于股票市场、房地产和抵押贷款等,基金在海外的投资主要为美国股市,基金会也获得了瑞典与美国的免税优惠。由于这几类投资的长期收益都是高于债券和银行存款的,而从1980年起美国股市也经历了一轮长时间的牛市,到1987年的时候,诺贝尔奖基金的资产总市值已经达到了12.87亿克朗,远超当年基金设立时的原始价值。在这期间,基金也受到了税负的影响,由于在1985年,瑞典政府提高了不动产税,导致了基金投资收益减少,因此在1987年的时候,基金会将不动产转移到了一家上市公司名下。而在上世纪70-80年代之后,基金投资的涉猎范围也变得更广,开始投资一些另类资产,比如私募股权等,投资的国家包括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由于基金投资类别和国家的分散化,对冲了风险,也保证了收益能在稳定的基础上不仅跑赢了通胀,还实现了长期的收益。 从1990年到现在,诺贝尔奖基金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北欧金融危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诺贝尔奖基金的投资也在这期间有一定损失。如今基金的资产配置比例已经相对固定,股票投资占了50%左右,主要为了博取高收益,而另类投资为30%左右,包括了房地产、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可转换债券等,风险方面相对可控,剩下的20%左右主要为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最低,为财富的保值做了充足准备。以此实现了分散化的全球资产布局,既不损失基金的本金,又可以每年拿出3%-4%左右的资金,作为奖金来颁发给获奖者。 其实能像诺贝尔基金会这样做到一百多年永续年金的资产配置,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对于国内的很多高净值客户而言,在如今这个资产遍布世界各地,全球税收越来越透明,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后疫情时代,如何为自己的财富保值和增值,做一个安全稳健的全球资产配置方案,在高收益和低风险之间,按照自己的偏好,为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做一些合理的配置,也需要兼顾未来国内外税收环境变化等不可控的因素,使家庭财富能最大化的实现永续传承。毕竟谁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临呢。当风险来临的时候,在保住本金的同时,每年都可以有一部分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作为日常的开支,也就是get到了永续年金的精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百多年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奖金永远发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