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里的“态度”

家庭可以是社会的缩影,亲子、夫妻及家庭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咨询关系中,老师说过:关系大于一切。老师还说,一个与周围人际关系不错的人,不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图片发自App

一个家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焦虑——辍学),原本和谐幸福,一步步家庭关系失去平衡,陷入混乱。具体表现:母子对立、父子紧张、夫妻分居(母亲为了躲避跟孩子冲突)。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还是先从父亲改变态度开始,态度决定影响行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一般来说,三者一致,如果不一致,情感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要想改变对孩子态度,先从接纳开始。在此过程中,《少有人走的路》一句话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

心理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极少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我也不得不集中笔墨,描述若干重点部分,这可能会给读者一种印象,即我对治疗过程得叙述不仅戏剧化,而且简洁……在大多数治疗中,我经受着长期的困惑或沮丧……。

派克还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领悟‘’人生苦难重重”并超越,大多数人不愿正视,选择逃避,通过诅咒抱怨,将责任推诿给别人。这类人应对困难的策略往往以情绪为主导。这是一种 心智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应对方式:

人对现实世界的反应大致有三类:一是感性反应;二是理性反应;三是悟性反应。

1.感性反应是对外部事物的情绪化应对。面对不同的生活应激事件,我们也许会悲伤、焦虑、恐惧,产生种种情感,这是很自然的过程,但如果一味沉浸于此,便会成为一种儿童式应对行为。……如果一个成人,每逢遇到事情,不管事情的性质和大小,也不管时间与场合,一律采取情感式的反应,我们便会觉得这个人很幼稚,甚至心理有问题。
2.理性反应是用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这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同时这种反应方式,在心理健康人群中表现得最广泛。它能使人准确地判断形势,完善地形成决策,有效地应对事件。
3.悟性反应是在人的理性高度发展后表现出的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反应的形式。有的人在面对无常理可循、烦乱无序、短期无法明朗化以及个人无法承受的事件,往往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用哲理把事物看穿,将外界事物,如与自己名利相关的东西,从自身剥离出去,把它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以此摆脱种种不必要的烦恼。这并非悟性反应,而是以搁置和压抑无法接受的情感让自己不致崩溃而获得暂时安宁的隔离反应。悟性反应绝不是回避与超脱,而是一种积极面对的心态。这样的人,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充实和泰然的状态,能够从事物本来的面目去看待它,因而没有偏见,能够真实、自然地接受,当然也就能够以最积极和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图片发自App


尽管如此,做父亲的始终没有像妈妈那般无能为力。在咨询师指导、关注、支持下,在痛苦煎熬中,一点点摸索,不断地试错。由于父亲受之前根深蒂固不合理信念影响,‘’接纳”过程中不断质疑甚至挑战咨询师的做法,这是明显的阻抗。就这样拉锯过程中,一点点的,关系开始松动,父亲开始觉察出孩子的变化。比如开始跟父亲讨论自己的处境和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僵持的局面,开始打破……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关系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