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天小楷《道德经》的临习,今天结束了。传说中王羲之是用《道德经》还是《黄庭经》换鹅,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了。临习时更多是以书法为主,去观察和思考笔法的起始提按,字体的大小疏密,布局的转承得当,而却忽视了《道德经》本尊。
今天节录了傅佩荣先生的《向老子问道》笔记,有些混乱,但做为提点也还过得去。毕竟,这是一部要用一生去领悟和参透的千古经典。飨大家和自己,以下。
第一讲:面对天下大乱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称作道经;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称作德经。
儒家用两个字描述“真诚”,道家用两个字描述“真实”。
人活下去有两个要求:1.仁爱;2.正义。
文学分三个层次:底层(器物层次);中间(制度层次);最上面(理念层次),国学处在理念的层次。
理念:怎样的人生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
老子:强行者有志——勉强自己去走路的就是有志向,人生的理想不能离开勉强自己。
老子:甚爱必大费——过度爱一样东西花费就很大。
两种虚无主义:1.在价值上认为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美丑—价值上的虚无主义;2.存在上的虚无主义—生和死没有差别,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的。
五福临门:五福包括1.寿—长寿;2.富—有钱;3.康宁—健康平安; 4.攸好德—所爱好的是德行;5.考终命—安享天年。
生命只是一种偶然。
儒家: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
儒家看到的是人类世界的问题;老子看到整个存在的问题,包括自然界。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用言语来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称可以用名称来说明的,就不是恒久的名称)
没有名称不是不存在,而是相对于你而言等于不存在。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道学会:第一:整体;第二:永恒—从整体看就没有得与失,
研究国学:三十岁最好念儒家,四十岁最好念道家,五十岁最好学易经。
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儒家以人为中心,孔子代表的话:人能弘(弘扬)道(人生的理想),非道弘人。——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社会性。讲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德(德行修养,向善)。
道家以道为中心,重视自然性,讲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冥合(了解完整体之后我是其中的一个局部)。
人的生命的特色在于他可以理解,理解使人的生命和万物区分开来。
庄子表述道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道是大自然的根源,是整体。
老子用道代替天,强调宇宙性。
天人合一源于庄子。
密契主义的特点:1.不可说,也说不清楚;2.暂现性—短暂出现;3.被动性,不能被操纵;4.一种生命力的再现。——感觉生活有无限的力量。
因为了解,而不受控制。
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有三个阶段:1.把知当作区分;2. 把知当作灾难;3.把知当作启明。
反省的门槛:你跨过去之后就可以反省到自己,自己意识到自己(我的意识的出现)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狂——五种颜色让人眼睛都快看瞎了,五种声音让我耳朵都快聋了,五种不同菜的味道让嘴巴吃到最后都快要麻痹了,骑马打猎让人心发狂。五代表多。
让自己生活单纯,可以保持心思不受干扰。
老子:天下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这样叫做善了,不善就出来了。
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推崇谁是杰出的人才,老百姓就不会争;不要去珍惜那些难得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当强盗。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
老子希望百姓无知无欲——无知(特别执着于名声),无欲就是不要执着于什么欲望。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我知道怎么样站在台面上的,但是我自己要隐藏在底下;我知道什么是光荣荣耀,但是我隐藏在屈辱里面(知其白—显现出来的,守其黑)。
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拿一样东西就要先给人家。
要活到平安快乐,就要懂得避难。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底下藏着祸,祸旁边靠着幸福(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老子看问题从正反两面看,具有整体观。
闭上肉眼,才会张开心眼。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要了解一个状况,不能只看表面。
启明
老子:知常(永恒)曰明——能了解永恒的、平常的、经常的东西叫做明
老子:见小曰明——能看见小地方,那才是真的清楚了,觉悟了。
老子:自知者明——了解自己叫做明。了解别人叫做智。
英国作家王尔德: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得到之后才知道不是自己想要的)
浮士德:我要的是我要帮助别人——老子:能够付出才代表自己拥有
老子:自知者明和 不自见故明——两句意思一样,不要自己以为自己看的都是对的
道家怎样使自己明:1.虚—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肚子尽量吃饱,但内心最好单纯美好;意愿志向(欲)不要太强,但是我的筋骨要强壮);2.静——心静才会看得透彻。
庄子:虚室生白——空虚的房间会显示亮光。
道家的思想:道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常常感觉到跟道在一起,就是你没有什么欠缺的。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其诚,乐莫大焉——万物在我这里都我已经很满意了,我不用去得到它,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真诚,那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道家喜欢将道比喻为光明,光明代表智慧的觉悟。
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缓和你的光芒,要能够混同尘垢。(了解外界的环境,尊重其他人的情况)
老子: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镜子。
任何事情的发生只要相关的都一定有某种程度的责任。
老子: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
第四讲:道是什么
《道德经》中与道有关的部分有六章。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最关键的是第二十五章。
古代的“道”就是路,代表途径,任何东西的存在跟发展都有它的途径,如花道、茶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有一样浑然一体的东西(混代表还没有区分),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说它是道。(万物来源于道,也回归于到,所有一切是平衡和谐的)
黑格尔:肯定就是否定。——当肯定了某一个东西的特性,就否定了是其它情况的可能。
现代心理学家描述现代人的困难:来自于离开母体子宫之后,他一生就在寻找重新回到母体合二为一,后面寻找的母体不是最初的母亲,而是找到一个归宿让他安定下来,感觉到在这里一切都很好,不再有任何需要、不再有任何欲望、不再有任何欠缺。
西方哲学“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自因的东西是永恒的。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自己如此)。——人的生存要取法于地理上的条件,地面上生长什么植物,有什么生态都要靠四时在决定,还有更高于天的一个层次在安排天的各种运行,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现象。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展现)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受动力)阳(主动力)二气交流形成阴阳和(阴和阳结合的和谐状态)三气,阴阳和三种气就可以直接展示万物,万物它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
道:1.整体:跟空间有关;2.永恒:跟时间有关。人的生命就是在时空里面架构开来。
如果用整体的眼光看个别事物,个别事物都变成不可或缺的,它是整体的一小部分,它也值得珍惜。
永恒:打破时间的限制,不要只看昨天、今天、明天,因为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在时间里面变化是非常危险(变化代表危险,因为不可预测),如果学会从永恒看的,变化就不是问题
珍惜每一个刹那每一个片刻。
第五讲:道与德的配合
万物得之于道者称之为“德”,万物的本性或秉性称之为“德”.
道具有两种性格:超越性和内存性(内在性)。
人需要面临三个危机和挑战:1.痛苦;2.罪恶;3.死亡。
意义就是理解的可能性。
一个人在一生的生命过程中难免都会有一次或至少一次绝对依赖的感受(感觉到生命完全没有基础,生命是一个落空)。
绝对依赖的感受:我的生命是相对的,我需要一个绝对着作为我的依赖,使我这个相对的生命,不至于迷失。
内在性强调道无所不在,老子用德来作为道的化身,来加持每一样东西。
儒家强调的是德行的修养。
如果你想表达某种意念的话就会带来压力。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因为理解而自由。
《道德经》中的自然:自然如此的状态。
任何事情都有正确的方法。
不说话有时是最高的沟通艺术。
道家讲究真和美,儒家讲究善。
第六讲:从”道” 来看万物
从整体、永恒的角度看每一样东西在整体里面都有它特定的价值。
西方:自然界不跳跃。——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一个环节都会构成某种效果。
从永恒来看变化就是一个过程。
从整体的角度说一往平等,所有的事情都是平等的,进而欣赏每个事物的价值。
佛教强调不再轮回:进入一种清凉(冷静)的圆满的境界。
叔本华:1.信仰宗教;2.产生一种审美的直观(就是你不再有任何意志,不带有任何目的的欣赏万物的美)。
我看神的眼光就是我看神的眼光,神是我生命的基础。
只要存在都值得欣赏。
培养智慧,看透这一切变化的规则,就可以顺它而行,达到顺其自然。
人到中年需要了解老庄的思想。
接纳自己的现状,并进行调整而让自己的生活。
学会自我调侃,让自己的生活有些趣味。
回到生命本来的状态、最原始的状态,它是一个圆满的状态。
人间的困扰常常是得失的问题。
印度教:你每一次为自己的考虑所做的事就好像多了一层外衣,使你跟梵(真正的自我)隔阂得更远。
道家的关键是在于你如何判断条件是否成熟。
布雷克:一朵花里面看到一个天堂,一粒沙里面看到一个世界。
苏东坡:凡物皆有可观,荀有可观,必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任何东西都值得欣赏,只要值得欣赏的都会给你带来快乐,不必一定要找那些怪奇瑰丽。
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窗户),见天道(天体运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走出去越远,你所了解的越少)。——可以不外出,在家里透过一片木头(小宇宙)的研究来了解整个宇宙。
英国:如果你不曾离开英国,你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国。
你自己怎么看待别人,你到任何地方去,你都不会改变这种心态,你的遭遇就会一样的。
第七讲:圣人的定位
圣(聖)人:古人说聖是聪明到极点,聖人是悟道的统治者。
柏拉图的原则:1.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处境里面;2.要抽象;称身体为灵魂的监狱。
柏拉图人类真正的幸福:摆脱身体欲望的各种限制,让你得到真正的快乐。从身到心到灵。
道家是一个自己反思的心得。
老子的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刻的难以理解。
老子形容古代有道者如何修炼:小心谨慎啊,有如冬天涉水过河、提高警觉啊,有如害怕邻国攻击(这两点说明在世间不要沉迷);拘谨严肃啊,有如在外面做客;自在随意啊,有如冰雪消融;淳厚实在啊,有如未经雕琢的木头;空旷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混同一切啊,有如混浊的河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有能够一直去旧存新。
一旦界定就失去了可能性。
(老子的第二十章)老子形容古代有道者如何修炼:(绝学无忧)去除知识就没有了烦恼,奉承与斥责相差有多少,美丽与丑陋差别又有多少,众人所惧怕的,我也不能不害怕,遥远啊,差距好像是没有尽头;众人兴高采烈,有如参加丰盛宴席,有如春天登高远眺,唯独我淡薄啊,好像无动于衷,好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孤孤单单,好像无处可去,众人都绰绰有余,唯独我好像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混混沌沌啊,世人都炫耀光彩,唯独我暗暗昧昧,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昏昏沉沉,辽阔啊,好像无边大海;飘荡啊,好像无所栖息,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顽固有闭塞,我所要的就是我别人都不同,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母体,根本就在这里。
老子的第三章: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消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主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并且使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圣人——统治者)
老子的第五章:天地不仁(没有偏爱),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统治者)
刍狗:代表任何东西都有它发达和衰老的时候。
第八讲:圣人的表现
老子的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治天下——用正规方法治国,用出奇谋略作战,用无所事事才可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是根据以下的事实:天下的禁忌(与迷信有关)多了,人民就愈贫穷;民间的利器(刀枪)多了,国家就愈混乱;人们的技巧多了,怪事就会增加;法令定得愈细,盗贼反而变多;
(圣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自行发展;我爱好清净,而人民自己端正;我无所事事而人民自然富足;我没有欲望,而人民自己变得真朴;
亚里斯多德:生气谁都会,但是什么时候对什么人,生气到什么时候,这是很难的事情——情绪智商
老子的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神奇的德)。——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做成一件事不要仗恃己力,能够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
孩子越小,我们希望越大,孩子越大,我们希望越小,孩子独立了,我们毫无希望了。
以服务代替领导。
期许也有压力。
无为:无心(刻意的目的性)而为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老子的第三十章:用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会靠兵力在天下逞强,打仗这种事总会得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成目的,而不靠兵力而逞强,达成目的而不自负;达成目的而不自夸;达成目的而不骄傲;达成目的而不得已,事物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这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失。
老子的第三十一章: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所以人民厌恶它,所以悟道的人不接纳它,君子平时重视左方,使用武力时就重视右方,武力不是君子的工具,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的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吉庆的事是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方为上,副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说作战要以丧礼来处置,杀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看待,战胜要以丧礼来处置。
老子的第八十一章: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了解的人不卖弄广博,卖弄广博的人不了解。
第九讲:圣人的榜样
圣人的榜样的三点来看:1.为道日损(损:把你一生所得到的观念要设法减省去掉);
老子:去甚(极端)、去奢(奢侈)、去泰(过度)。
老子的第二十二章(谈不争):弯曲才可保全,委屈才可伸展,低洼将可充满,敝旧将可更新,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圣人持守的道来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不局限于所见,所以看得明白,不以自己未对,所以真相彰显,你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劳,不仗恃自己所以才能领导,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人没有人能与他争。
成功:1、目标明确;2、全力以赴;3、自得其乐;4、提升心灵。
老子的第七十一章: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最好,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
了解自己的缺点,就不会被自己的缺点所限制。
老子的第七十九章:重大的仇和经过调节,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么能算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好像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据那样宽裕,无德行的人像掌管税收一样计较。
第十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老子的第四十五章:最大的圆满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大的作用好像很空虚,但它的作用好像不会穷尽,最大的正直好像是枉曲(受委屈),最大的灵巧好像是笨拙,最大的辩才好像是木讷,疾走可以克制寒冷,安静可以化解炎热,平淡无为(清净)是天下正道。
老子的第六十七章:天下人都认为我的道太大了,似乎什么都不像,正因为它太大,所以什么都不像,如果它像什么东西,早就变得很渺小了,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及保存着:第一,慈爱;第二,俭约;第三,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
西方:陆地很大,海洋比陆地大,天空比海洋大,人的心比天空大。
慈爱:古代慈形容母亲的恩爱,代表完全的包容。
老子的第二十七章: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不必使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栓锁别人也开不了,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别人也不能解,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帮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所以没有被丢弃的物,这叫做保持启明状态,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镜,不尊敬老师,不珍惜借镜,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
生命是不能替代的。
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总是没有意念,而是以百姓的意念作为自己的意念,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
老子的第四十九章:圣人总是没有意念,而是以百姓的意念作为自己的意念,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行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圣人立身于天下,谨慎收敛,使天下人的意念归于浑然一体,百姓都努力在听在看,圣人把他们都当作纯真的孩童。
老子的第六十七章:因为慈爱所以需要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够推扩,因为不敢居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现在如果舍弃慈爱而求其勇敢舍弃俭约而力求推扩,舍弃退让而争取领先,结果只有死亡了。
第十一讲:俭:节俭珍惜万物
人对自然界可以采取的四种态度:1.竞争;2.利用;3.保护;4.欣赏。
众生皆有佛性。
人的快乐有两种:1.得到你所要的,2.享受你所有的。
老子的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民侍奉上天,没有比省约更好的办法了。正因为省约可说是早有准备,早有准备也就是不断累积禀赋,你不断累积禀赋就没有不能克服的事,没有不能克服的事就无法知道他的极限,他才可以统治国家,掌握了统治国家的根本,才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深植于稳固根底长生久存的原则。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十九章:去除聪明与巧智,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去除仁德与义行,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去除机巧与利益,盗贼就不会出现。所以让人民有所归依,表现单纯,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孔子谈俭:第一,就是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2.东西用到坏而止。
第十二讲: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对战争的看法:三十、三十一、四十六、五十七、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章。
老子的第六十八章:善于担任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克敌制胜的人不直接交战,善于用人的人对人的态度谦下。
老子的第六十九章:指挥军队的人说过,我不敢采取攻势而要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陈列而没有阵势,奋举而没有臂膀,对抗而没有敌人,持握而没有兵器,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轻敌将会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对抗而兵力相当时,慈悲的一方可以先获胜。
老子的第八十章(对理想国的规划):国土要少,领土要小,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饮食香甜,服饰美好,居处安适,习俗欢乐,邻国彼此相望,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到,而人民活到老死却不互相往来。
生命的修行:1.静(安静);2.庆(欢庆);3.全(生命的完整)。
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以服务代替领导)。
学习老子的目的:让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