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贤聪
从公元前的春秋时期开始,到公元后的二十一世纪,课堂教学始终是人类学习的主阵地。然而,由于人的黄金学习时间是很有限的,因此对课堂的研究,尤其是对课堂效率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现代提出的高效课堂概念是否成立?课堂会出现高效吗?这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课堂教学是有规律的
(一)课堂简史
复式课堂时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读书,而且就一个老师教学,那就是孔子创建的复式课堂。而且这种课堂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笔者还真的经历过。面对学生越来越多的状况,孔子又创建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这三大人类教育的瑰宝。
班级课堂时期。夸美纽斯改造了复式课堂,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到不同的班级,进行有水平层次的教学。而且他还提出了"太阳光照"教学理论,认为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一个教师就能使他们茁壮成长,这是教师"中心论"的发源地。他撰写了《大教学论》(世界第一部《教育学》,划定了各阶段年龄及教育指导,1至6岁为幼儿期,1至12岁为儿童期,12至18岁为少年期、18至24岁为青年期)。创立了《世界图解》("小画书")、《活的子母》(拼音的始祖)等教学方法。
经典课堂时期(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提出了五段教法(预备、提示、联想、总括、应用)→凯洛夫提出了五步教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中国课堂教学的六环(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辅导、考试)。
近代课堂时期(学生中心论)。帕克的学生"中心论"及"昆西教学法"→杜威的新"三中心论"及五步教学法(问题、分析、方法、探究、检验)→布鲁纳的"发现法"。兰卡斯特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
现代课堂时期("双星论")。约翰逊兄弟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佐藤学的"小组"协作学习课堂,笔者的课堂《三步教学法》。
纵观课堂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可分做三个阶段:第一段是课堂准备;第二段是课堂学习;第三段是知识固化与能力发展。结合课堂史及现代信息论,我们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规律。
(二)课堂教学的规律(简称:课堂ABC)
从课堂简史及教学流程上总结课堂教学规律:
课堂准备(备课、预习)→课堂学习(讲授、活动、操作、合作、协作学习)→反思固化(练习、测验、总结、作业)
从信息学总结课堂教学规律:
信息输入→解码、储存信息→检索、反馈信息
虽然一个是从实践的角度总结课堂教学的规律,一个是从近代科学理论的角度描述课堂教学的规律,但两者是对应统一的。
A 信息输入<――>预习、备课、讲授
B 解码、储存信息<――>课堂学习
C 检索、反馈信息<――>总结、练习、检测、作业
(三)如何实现课堂ABC的高效呢?
1、信息输入如何实现高效?
人类第一大的信息输入渠道是光输入(眼睛),其次是声输入(耳朵),当然还有力输入(触摸)、热输入(人体感应)等。因此,让学生先看书、然后再讲解,当然是实现信息高效输入的途径之一。如果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动笔,同时一边将所识内容讲出来,当然是最高效的输入法。
同时注意到一个事实,一段课文多读几遍就背得了。这除了光、声输入外,还因为人的主动输入,强化了大脑的储存、检索功能,也就记住知识了。因此,主动学习很重要。
2、信息解码与储存如何实现高效?
越简单的信息越容易解码,这是人类认识事物从易到难的规律。因此,信息输入不要复杂化,要把麻烦的事物简单化,而且从学生已有认识经验的角度,让知识学习从最简单的或最熟悉的开始,最容易掌握知识。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有时候到用的时候总想不起来呢?那就是一个储存与检索的问题。信息学告诉我们,成条理性、逻辑性的知识储存,检索使用时就容易提取出来。反之,杂乱无章的信息储存,会相互干挠,检索时就不容易提取出来。这样的实践及理论,被一些学者及教育机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提出来,形成了高效记忆知识的方法。
因此,实现信息解码与储存高效的途经,就是让输入的信息简单化、条理化、而且是逻辑性的输入。
3、检索、反馈信息如何实现高效?
检索与反馈信息是一个提取信息、使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学习的过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看,及时复习,及时应用知识,可减小知识的遗忘速度。从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原理看,练习题应该从巩固知识的题开始做,然后再练或"考"一级能力(理解及操作)的题,依次进入二级能力(学科内综合)的题,最后进入三级能力(学科间综合)的题。
因此,按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巩固知识,而且让学生按规律永久性的记住最重要的知识,并按由浅入深的规律做好练习,就是实现检索、反馈信息高效的根本途径。
二、课堂效率简介
(一)什么是课堂高效?
课堂效率=
一节课学懂的知识量/一节课学习的知识总量
按照教育实践,课堂效率在80%以上的课堂就认为实现了课堂高效。
(二)什么是高效课堂?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就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多,其次是单位时间(一节课)学懂的知识量与学习的知识总量之比(课堂效率)在80%以上,再者是重要知识学生可以"永久性"记住并掌握。
按照高效课堂的理念,只有从以下五大教学原则出发,才能使课堂产生高效。
(三)实现高效课堂的五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当然能够考虑到每一个人是最好的。能够用深圳维迈、武汉天喻、上海科达迅飞等大数据平台,进行教学设计更好。
2、主导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前学生的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或设计下完成的;课中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授课方法不能单一,要诸多方法并存,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活动式学习、小组学习法等等,该用什么还用什么;课后的反思学习、课堂总结、巩固练习是必须跟上的。
3、主动性原则
主动是成功的前提,教师要主动设计教学,学生要主动学习。美国研究表明,主动学习可达90%以上的学习效率。
4、协作性原则
在重庆,我与世界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探讨过,他说在日本从中学到大学,大多采用协作学习,在幼儿到小学,培养合作精神更好。另外,日本最好的学校,都采用合作加协作的方法教学。
协作学习是一个"小组"或"小团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合作的过程。当一个同学在讲述他的学习"心得"的时候,其他同学也在同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比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提出"赞同"、"质疑"、"不同观点"等等,以求寻找到知识的正确认识,以期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
5、实践性原则
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无论什么课堂,都应该达到三个目标:
一是学生喜欢的,二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三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
三、如何操作"小组"高效课堂?
现代研究表明,大班级的讲授课,课堂效率不会超过20%,其余80%只能通过学生复习、作业、练习等去实现,当然效率很低。如果把学生分化为几个人一组的"小组",按先"独学"、后"对学"、再"群学"的模式及程序学习,就能使课堂效率达90%以上。因此,我们把这样的课堂称做"小组"课堂或高效课堂。
(一)构建"三模"
这是一个开展"小组"课堂的准备工作,"三模"又分为"形模"、"学模"、"教模"。
"形模"就是将一个大班分成许多个协作学习小组,按着浙江大学研究的成果,以四人一组效率最高,当然2人、3人、5人也可以。并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构建小组管理方案,创建小组学习文化等。
"学模"又分为"独学"、"对学"、"群学"或展示。独学也叫自学,由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这是培养"尖子"生的较佳学习形式。"对学"即两个人相互学习,学生A将学习心得向学生B讲述,学生B不打断学生A,B听完后与A进行认识上的探究。同时,B也向A交流学习心得,A不打断B,A听完后与B探究知识的真理,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充分理解知识的目标,这是实现学习高效的最佳形式。"群学"就是3人及以上的讨论式学习,有一个中心发言者,其他同学以赞成或质疑的形式,与发言者争辨,以达到真理越辨越明的目标。
"教模"就是教师《教案》的编撰模式,以及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流程的规范执行。
(二)设计教学方案
1、设计理念
所谓"高效课堂"其雏形就是兰卡斯特的"小组"学习课堂,它主要是将教师为主的"中心",转移到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上来。美国教育研究院与哈佛大学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主动学习与主动陈述(相当于当"小老师"),可以使学习效率达90%以上。
因此,教学方案设计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想方设法当"小老师"。
2、设计形式
设计形式肯定不是怎么给学生讲的"教案",一定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怎么去主动学习、加强合作、探究真理的《学案》。而且这种《学案》一定是"刻版"加灵活操作的,很容易执行的方案。
具体形式可以是文档式、电子式、实物操作式等等。其中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必须设计问题或以问题为"向导"去学习知识,当每一板块知识学习之后,一定要有一个"小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规范操作流程
按课堂学习的《ABC》规律去操作课堂。
四、高效课堂"三步教学法"浅介
“三步”教学法是在吸收了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流程是:
预习导入——→合作学习——→反思固化
(一)“三步”教学法的预习导入有三层含义:
其一,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二,教师的教学是在了解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三,学生的预习虽然是主动且相对独立的学习,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帮助,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在预习中将知识掌握到了什么水平。
为此,我们建议每一节课都应该有一个课前预习“小测试”,它不但能检测学生预习的成果,更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个“精准”教学的作用。
(二)“三步”教学法的合作学习有三层含义:
1、师生双向活动的合作性学习
要求教师是一部“智能教材”,扮演着“机器人”教学的形式,几乎能为学生解决所有问题。教师的讲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应该分小阶段进行,每一小阶段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之内。而且教师应该以“活动教学”的形式来安排每一小阶段的教学时间,强化师生双边的交流互动关系,使课堂充满生机与热烈。
2、生生交流互动的“小组式”合作性学习
要求学生以2—6人一组,一般以四人一组最佳,以“对学”为主要形式,以“群学”为辅助形式,就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交流学习。每一个人都即是学生也是“老师”,课堂没有“对”与“错”,只有“热炒热卖”,只有在不断的争论中发现真理。小组合作学习也应该分时间小段来进行,每一小段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为宜。在小组活动学习的时间段内,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 “参与者”、“巡视者”。教师要保证全班正常学习的纪律,使得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活动都能有效的进行。教师在具体参与某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时,不要当指导者、要扮演合作者的角色,要用启发的语言、探究的方法,与学生一起创造“奇迹”。教师要将每个小组的“闪光点”、“触礁点”等等及时向全班同学通报,以期达到及时掌握、及时巩固的目的。
3、活动式、展示性的合作学习
将小组创造的“奇迹”、“闪光点”、“触礁点”等等,以演讲、辩论、表演、游戏等等活动形式向全班展示,以引起全班的共鸣或争辨,营造集体性的学习氛围,这是大面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对全班展示活动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展示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应该是小组发现的“奇迹”、“闪光点”、“触礁点”等等。
第二、展示形式应该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展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以能激发全班学习兴趣为目标;要不断创新展示活动。
第三、展示者应该在具备良好展示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展示;要求准备充分、仪表端庄、语言流利、组织有序,有较好的情商;在全班性的争辩过程中文明礼貌、据理力争。
(三)“三步”教学法的反思固化
将课堂学习知识进行固化是实现教学目标最基础的一步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固化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记忆,记忆不是“死记硬背”,应该是理解性的记忆或“无意识”记忆。按哈佛大学的记忆“金字塔”,主动学习与“热炒热卖”能获得90%以上的记忆效率。因此,小组中的“对学”是最重要的,小组中的“群学”也比较重要。德国心里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对“无意义”的记忆研究表明,恰好记住的知识丢失最快的时间是12小时之内。其中0-6小时之内会100%记住,6-12小时之内丢失最快,只剩下50%了;12-24小时之内还在丢失,剩下37%以后丢失速度缓慢了,最终20%的知识保留了“永恒”的记忆。因此,固化的过程不只是课堂就能完成的,要将其延伸到课外的24小时之间,尤其是其中的6—12小时。建议下午上正课之前,要安排一节课给学生复习上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晚自习之前要安排一节课复习下午学习的知识。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及时的系统反思学习,以及及时用一系列难易适度的练习题进行巩固性练习,几乎能使知识得到永久性的固化,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为此,我们建议每一节课都应该有一个课堂“小试卷”,它不但能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更起到一个永久性固化反思的作用。
关于“小试卷”的使用,可参照“三六”模式中的“⑤课堂检测及反思”部分。
五、“三步”教学法案例设计
物理“三步”教学法应用设计课堂教学案例(高一(全国)必修Ⅰ、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一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 第一步 预习导入
1、阅读指导
(1)为什么要引入质点模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做质点?
(2)什么是质点?
(3)为什么要引入参考系概念?什么是参考系?同一个质点的运动、在不同参考系中观测到的轨迹一样吗?
(4)坐标系与参考系有何异、同点?
2、预习检测
(1)关于为什么要引入质点模型的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运动都可以用一个点来代替
B 科学家在天体运动的研究中发现,星体运动的轨迹几乎都可以用一个点来代替
C 所有物体的运动都可以当作质点
D 物理学研究的成果都是建立在高度抽象及非常理想基础之上的,质点就是一个在现实中抽象出的理想模型
(2)关于为什么要引入参考系的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平常我们说:“汽车是运动的,树木是静止的”,这是相对于地面而言的
B 我们说:“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 这是相对于地面而言
C 我们说:“地球一年有四季变化的原因”, 这是相对于地面而言
D 没有参考系就不可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3、导入推荐
在组织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宇宙之音》短片,让学生从轨迹中感受质点概念,从“围绕”中感知参考系的概念。然后,教师用2至3分钟总结预习情况及短片感受,进入课堂合作学习环节。
(二)第二步 合作学习
1、小组内合作学习建议以4人一组,组织组内合作学习。学习形式以“对学”为主,参以一定的“群学”形式。活动内容参照“1、阅读指导”。活动时间12分钟左右。活动要求:教师组织全班活动,注意巡视、督查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发现小组的“闪光点”或“触礁点”。
2、展示学习建议教师推荐3至4个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展示时间在8分钟左右。活动要求:展示可以形式多样,但准备应当充分;辩论必须讲究礼貌,有理有据;教师注意主持展示活动,及时启发式的点评展示与答辩双方的“成果”。
(三)第三步 反思固化
1、用课堂“小试卷”反思固化
本课涉及到质点与参考系两个考点,建议用“小试卷”进行检测与反思固化。具体要求:检测时间10分钟左右;其中,检测5分钟,小组之间交换评卷3分钟,用2分钟对“小试卷”进行反思学习。
课堂“小试卷”(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1)关于质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最终追求的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真理 B 使用质点模型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C 将很大的物体看做质点,有时会将问题搞错 D 就是像太阳这样大的物体,在研究它绕银河系运动的时候,同样可以当做质点
(2)下列哪些运动物体可看做质点?( )
A 计算穿越隧道的列车所用的时间
B 从美国使到中国的海船的行程
C 对跨栏运动的研究
D 陀螺运动的研究
(3)红军小战士“潘冬子”乘坐竹排,唱着“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两岸走”;岸上“红老爹”唱着“我在走月亮跟着我在走”。他们使用的参考系错误的是( )
A “潘东子”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是“山”
B “潘东子”的“巍巍群山两岸走”是“水”
C “潘东子”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是“水”
D “红老爹”的“我在走月亮跟着我在走” 是“山”
(4) 下列关于坐标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坐标系可以脱离参考系而独立存在
B 用数轴描述物体的位置不恰当,因为位置不能为负值
C 有了笛卡尔平面坐标以后,物体的运动轨迹就可以描述出来了,但与参考系无关
D 如果在参考系上建立立体坐标系,可以描述物体空间运动轨迹
2、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
(1)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2)对质点及参考系的概念进行精要陈述(3)对学习方法及发现知识的方法进行陈述
3、布置课外作业
尽管中国曾经的高效课堂概念是有些模糊的,甚至又因为"杜朗口事件"为之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我们都不敢再提高效课堂一词,以"有效"二字代替高效。然而,经过我们长期的研究及实践,发现课堂是有规律的,是可以实现高效的,高效课堂一词是可以使用的。因此,希望广大教育同仁,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按照"遗亡曲线",按照实现高效课堂的原则,大胆使用"小组"协作学习方式,提高课效率,以期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为人类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