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问之道与现在的不同

从古至今,读书人都讲究学问之道。学问之道就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以及我们应该看重的部分。但是,现在我们所讲的学问之道和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却是不同的,那么,不同的地方到底在哪儿呢?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学问知道来学习呢?

首先,孟子的学问之道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也就是说,在内在,我们要有"志"。

具体解释志,其实就是一颗舍生而取义的心。正如孟子所说,他很爱生命,也很厌恶死亡,但是,他有比生命更爱的东西,那就是义,如果生命和义不可兼得,他可以为了义而舍弃生命。虽然孟子很讨厌死亡,在孟子更讨厌的是苟活着,也就是在把善心蒙蔽之后,麻木的活着,于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无违于禽兽也"。

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生和义是可以兼得的,我们是否可以把生的范围解释的更广?事实上是可以的,我认为我把这里的生理解为外在的形式,而义则是真正的价值。比如,孟子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中与我何加焉?"他在做官之前一定要考虑的是是否有价值,如果我能发挥作用,那么我心甘情愿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发挥作用,那么纵使给予我很多财务我也不会留下。

推到个人来讲,我们以理想这件事为例。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的职业,或许是科学家, 或许是宇航员,可是,如果我们仅仅是想当一个科学家,在战争年代,不能在实验室中实验时,理想就无法实现,那就并不是真正的理想,真正的职业不是客观的做一件事情,应该是拥有自己的"义",也就是拥有做一件事的使命。比如孔子,孔子的使命是传承大道,那么不管是辅佐君王还是当老师都可以实现,孔子也并不介意到底是用哪种方式传承。而我们所做的也应该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理想,这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志,从而为此不断努力。

所以总结来说,孟子的学问之道在德性层,更重要的是要有生命的方向,有自己的坚守,才能以此为基础做后来的事情。

那么,现在的更多学问之道是什么呢?现在的学问之道更多的是智。

也就是说,是停留在理性层面的。于我们而讲,学习的是外在的知识。于孟子当时的君王而讲,追求的就是霸道,是实力更强。

可是,现在的学问之道于成长而言是不够有价值的,如果我们不懂得内在的意义,那么将会没有动力,生命也是麻木的,不可能真正的学好。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学问之道是我们可以追求外在的知识和生存手段,但更重要的,一定要有了内在,有了自己的坚守,再来追求外在,如果某个诸侯为了变强,不惜靠掠夺,这是不正确的。

其实我认为,真正的学问之道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专心致志"。专心是处于理性层面的,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做到专心,要认真学习。而致志在价值层面,我们要用自己学到的理性知识来为价值层面服务,正像我在前面所讲的理想,职业的理想是为了我们生命的理想而服务的,这才是我看来真正的学问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学问之道与现在的不同)